2010年中国温泉旅游的阶段性发展与相关建议我国地域广阔,温泉资源丰富,类型齐全,分布广泛。我国现有温泉3000多处,其中云南省计有温泉931处,居全国首位:其次为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温泉数分别为306处和305处:广东省和福建省的温泉数分别为282处和172处;湖南省和台湾温泉数分别为130处和105处。这些温泉占了全国温泉总数的70%。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温泉资源得以利用。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已开发的温泉旅游度假地1600多处。一我国温泉开发利用情况温泉的利用,可上溯到自有人类文明历史以来。在西方,约在公元前500年,欧洲就有了发现温泉的文献记载。古罗马帝国时期,在比利时烈日市一个叫SPAU的小镇曾出现含有矿物质的热温泉区。人们发现这里的泉水盐分低,饮用或沐浴对人体都有益处,便以此来治疗疼痛与疾病。在我国,温泉养生的历史更为悠久。早在公元前4000年,中国古代史中就曾有发现温泉的记载。然而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温泉的使用都只是停留在较为原始的状态。20世纪50年代,中央政府及各部委建立了上百个冠以“工人温泉疗养院”等名称的温泉疗养设施,各地也分散建设了一批以接待高级干部为目的的温泉疗养院,设施相对更好些。在此时期,温泉主要被当做为个别阶层、先进代表提供的、奖励性质的疗养,或者是满足高级领导干部的休息需要,其消费绝大部分属于公费形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温泉,南有广东从化温泉宾馆,曾经接待了几乎历任的国家最高领导人;北有辽宁鞍山汤岗子温泉,为东北最著名的温泉,曾是我国最大的理疗康复中心。当时,温泉还无缘进入百姓的生活。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以露天温泉为主要特色,以较大型的温泉度假村为开发形式,在市场经济的大潮推动下,温泉旅游蓬勃发展起来,并进入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这一时期的前段以广东温泉为领头羊,例如珠海的御温泉,成为全国温泉旅游同行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后半阶段,温泉旅游的开发热潮遍及全国,各地都在寻找温泉,开发温泉,宣传温泉,营销温泉。温泉成为了中国旅游行业中发展得最快、增长空间最大、市场效果最明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2006年广东省温泉旅游年创收超过百亿元。这一时期,出现了作为获得国家旅游局授牌的4A级旅游景区的温泉度假村、五星级酒店的温泉酒店、全国旅游示范区的温泉度假区等,出现了由中国矿业联合会专家与地方政府联合评出的“中国温泉之乡”命名,出现了地方政府争抢“温泉之都”名分的现象。温泉,成为各地旅游经济发展的香饽饽,吸引了众多的各路投资商进入。目前国内温泉旅游度假地剧增到了1600多家。从地域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广东、云南、北京、福建、重庆、湖北、江苏、湖南、广西、江西、山东等地。从开发经营形态来看,也有了很多的创新,出现了温泉+地产、温泉+景区、温泉+酒店、温泉+观光农业、温泉+主题公园、温泉+娱乐、温泉+运动等经营模式。从投资规模来看,从建单一温泉池区的几百万元投资,到数千万元投资的温泉度假酒店建设,再到温泉地产、温泉主题公园数十亿元的投资,温泉开发建设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投资高潮。从地区格局来看,不但在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如广东、福建、江苏、山东、北京等地)温泉开发热度持续不减,在资源富集地区(如云南、广西、湖北等地)温泉开发也快速发展,并且出现了比先期发展地区开发档次更高、环境营造更好、投资规模更大的温泉;经济次发达省份(如贵州、辽宁、河南等地)也鼓励发展温泉旅游,通过招商引资加快温泉开发建设的步伐;而重庆市在温泉的开发建设上政府的主导力度最大,政府在全国范围公开招标编制了重庆市温泉旅游战略发展总体规划,形成了重庆市打造五方十泉、一圈百泉的宏伟蓝图。在此阶段,全国涌现出了一批经营能力强、具有品牌高知名度的温泉企业,如广东珠海御温泉、广东珠海海泉湾、云南腾冲火山热海、云南昆明柏联SPA温泉、重庆贝迪颐园温泉、北京温都水城、江西庐山天沐温泉、福建厦门日月谷温泉、江苏南京颐尚温泉、四川九寨天堂等。随着港中旅投资的海泉湾在国内的布局以及柏联SPA等高端温泉的发力,在可见的未来,中国温泉旅游产业将获得巨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