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1、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的创刊时间、地点、重要的理论文章?答: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第2卷起改名《新青年》)在上海创刊。理论文章《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双簧信》、《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人的文学》2、文学研究社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等12人,他们将沈雁冰接编、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代用会刊。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基本主张:被看做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认为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现象,表现讨论人生一般问题。特点:写实主义的文学团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写法一般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并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1、文学研究会?这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于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沈雁冰、郑振铎、周作人、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12人。周作人起草了《文学研究会宣言》,把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会刊。?宗旨:“为人生而艺术”。?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主要文学论点:他们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反对唯美派脱离人生的“以文学为纯艺术”观点。他们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他们相信从事小说戏剧等的创作也是“一种工作,而且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主要创作成就成绩:他们著重翻译俄国(包括後来的苏联)等国的现实主义名著。用《小说月报》作为代用会刊,还陆续编印了《文学旬刊》等刊物,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二百多种。当时产生的社会影响:文学研究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新文学团体,对中国现代文学和白话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3、创造社创造社这个社团于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最初的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田汉等人,该社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等十余种刊物。他们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的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他们同时又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后期创造社转向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二)创造社?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最初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等。先后创办了《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以及后期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等。?创造社以1925年“五卅”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张浪漫主义,后期转向革命文学的倡导上。(二)创造社?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后期创造社转向革命文学。4、新月社新月社于1923年由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起的,原是一个文化社交团体,成员大多数是旅英美留学生。徐志摩的《诗镌》作为他们的代表新刊物。他们所接受的外来文学思潮影响很复杂,思想上比较倾向于自由主义。他们致力于新诗艺术形式的探索,促使新诗艺术上走向成熟。(三)新月社1923年由胡适、陈源(陈西滢)、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起,他们多系旅英美留学生。新月社开始以聚餐会的形式活动,后来发展成新月俱乐部。1928年以前的前期新月诗派提倡新格律诗,因此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在诗歌创作上卓有建树的诗人有徐志摩、闻一多、朱湘、饶梦侃、孙大雨等。新月社社团发起人:胡适、徐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