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分期20世纪下半期的世界(20世纪50年代-21世纪初)现代史上的中国(1949-21世纪初)过渡时期(1949-1956)探索、曲折(1956—1976)新时期(1976-21世纪初)中国历史经济1、经济: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2、社会生活:实行粮食、食用油等统购统销;人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取缔丑恶现象,颁布《婚姻法》,社会风气根本改变。相继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公路交通发展迅速。1、经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新中国电影业出现新特点,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题材的作品纷纷涌现;1958年中国电视业诞生。1、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2、社会生活:衣食住行变化翻天覆地:吃讲营养、穿讲时尚,住讲舒适;铁路、公路密集,民航世界大国;2000年固话、移动电话世界第二;报刊业恢复生机;电影走向辉煌的新时代,电视普及;20世纪90年代中国接入互联网之后,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势头方兴未艾。政治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2、建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文革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1、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2、“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及其国际国内意义。文化1、思想:建国后,毛泽东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其思想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2、科技:“两弹一星”(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袁隆平的杂交水稻;1思想: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指导意义。2、科技:电子计算机、载人航天等领域成就巨大。第3讲中国现代史【内容总论】时间范围:即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总特点:崛起;阶段划分:(以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8年改革开放后)主要内容:(以现代化建设为主题)政治: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经济: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新时期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技、教育事业大发展。中国现代史分为下列四个阶段。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12月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是人民政权的巩固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⑵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这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期,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开始时期。⑶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这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遭受严重挫折的时期⑷从1976年10月“文革”结束至今,是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阶段特征和史实】第一阶段: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总体特征: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两个阶段:1949年至1952年是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政权阶段。1953年到1956年是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阶段。政治上:①建立和巩固新政权;②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起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③外交开创新局面,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具体史实:1.新中国成立(时间、成立的历史意义)2.《共同纲领》(时间、体现的原则、作用)3.1954年宪法(背景、内容、特点、意义)4.三大基本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6年提出合作方针)(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原因、内容、意义、实施情况)5.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