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学科特征分析有史以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管理日益成为人们社会活动的基本内容之一,并且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管理是重要的生产力,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人类群居的社会性与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从一开始就赋予了管理的必然性与能动性,从而也就决定了管理学的科学性与适合性。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是研究辛亥革命以来中华民族追求与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管理行为、活动、观念、理论及其规律性的科学,既属于现代管理学的学术范畴,又与一般管理学不同,有着自身必要与明显的学科特征。一、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学科特征的客观性所谓管理,即在特定环境下对组织拥有的基本要素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和既定目标的活动与过程。就管理的实质内容看,理论层面可主要概括为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等基本职能,实践层面则可以通过战略与决策、配置与协调等管理传导作用而体现为一系列具体的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与过程。一方面,管理是相对于组织的目标性与绩效性;另一方面,也是相对于组织由于分工的存在而需要合作、协作以及相应的划分与组合。马克思曾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①这种职能就是管理。例如,单独的演奏者是自己指挥自己,而合奏的乐队则需要统一指挥。这里,指挥对于乐队而言,其实就是一种具体形式的管理,他的行为与方式就是确保乐队的合奏能够协调进行并实现预期目标的必要条件。一个没有指挥的宏大乐团很难合奏出优美和谐的乐曲。同理,很难想象在没有管理的情况下会产生古代中国的万里长城和秦兵马俑、古埃及的金字塔以及古希腊的城邦制度等。历史到了今天,管理越来越体现为生产力现代化的必然,同时,也越来越成为生产关系时代化的内涵。管理不但是科学、是艺术、是素质、是能力,而且是软实力(基础国力、国民素质)、是软环境、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第三配置方式(另有市场方式与计划方为、是更重要的生产力。管理活动是很复杂的社会活动,受到若干因素(包括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但是,管理又有自身的规律与特征。认识管理的规律性和把握管理的特征,正是管理学的任务,是管理者的基本功,也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基本条件。管理行为与活动的规律性及其特征,实际上就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学科特征的客观依据。(一)管理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深刻指出:资本家的管理不仅是一种由社会劳动过程的性质产生并属于社会劳动过程的特殊职能,它同时也是剥削社会劳动过程的职能,因而也是由剥削者与他所剥削的原料之问不可避免的对抗决定的⋯⋯因此,如果说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内容来说是两重的—因为它所管理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制造产品的社会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资本的价值增值过程,—那么,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形式来说是专制的。②可见,管理既有同生产力、现代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又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基本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与生产方式的生产力相联系,管理的自然属性体现为两个方面:第一,管理是社会劳动过程的一般要求。人们的共同劳动决定了管理的必要性,是生产社会化的必要条件。共同劳动的规模越大,劳动的社会化程度越高,管理也就越重要。第二,管理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具有特殊作用,只有通过特定的管理才能具体实现劳动过程中各种要素的配置以及各种关系的协调,使实现组织目标必需的各种要素优化组合,有效发挥各种要素的作用。与生产方式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管理的社会属性也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另一方面,管理实质上又体现着特定的人际关系,说到底是人们之问的利益关系。管理的两重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管理的自然属性不可能脱离一定的生产关系或社会基本制度,有内容而无形式。同时,管理的社会属性也不可能孤立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单独存在,有形式而无内容。另一方面,管理的自然属性要求具有一定社会属性的生产关系和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