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有了新的气象,每年一度的华表奖、金鸡奖、百花奖、百合奖、童牛奖、评选出的多部电影精品和优秀影片足以说明了中国电影的非凡进步,使我们感受到了创作者们不但继承和延续了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电影的第二次高潮的经验和传统,而且也清晰地感受到了创作者们在现实题材领域里的坚持不懈与开拓,探索和创新能力又胜于以前。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中国的电影导演是与时代同步的。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中国电影导演,特别是第四代电影导演,对于电影市场化的不适应,面对眼花缭乱的市场一时不知所措,一些看起来挺不错的作品却受到了市场的冷淡,一些挺不起眼的东西却受到了市场的青睐。市场说,电影虽然是艺术但它首先是商品,要求即时消费即时赚钱,你可以弘扬民族文化,但在市场上即时找到买主才能站得住脚,市场不承认文化功能,只注重商业价值。(一)现今中国电影的危机1.电影题材缺乏创意,喜欢翻拍近年来,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掀起了一场翻拍狂潮。这其中就形成出了“翻拍成败两重天”的局面。比如成功翻拍的《画皮》,其取材于《聊斋志异》、,多次被搬上大屏幕,有分悦版的、温情恐怖版的,但是赵薇,陈坤等大牌明星主演的《画皮》仍大获成功。当然还有由《刺马》翻拍的《投名状》等。失败片中的《唐伯虎点秋香2》,被称为“搞笑不足,雷人有余”,还有翻拍《偷听女人心》的《我知女人心》,不仅照单全收原版的缺陷,而且在本土化过程中又添硬伤。新片不断,翻拍不止,翻拍片到底能否超越老片,这仍然有待考证,但是这种做法无疑展现出了国内电影人缺乏必要的创意。2.中国电影畸形的商业化人们说中国电影的现状是商业片庸俗化,艺术片低调话。现今中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导演都开始拍摄商业大片,植入的广告日益泛滥,这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反感。比如冯小刚的影片植入广告就很多,《非诚勿扰2》更是如此,有观众开玩笑说:“不是看电影顺带看广告,而是看广告顺带看电影。”还有的人在看电影的时候专门是数广告的。甚至《唐山大地震》的植入广告都达到1个亿,很多观众指责此举严重降低了该片的诚意度。实际上和好莱坞的广告产业相比,中国电影的植入广告无论是数量还是市场份额,都是小巫见大巫。但即使这种“小巫”,观众认为中国电影过度商业化,拼命追求经济效益,置观众于不顾的感受,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但实际上这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恰好说明,中国电影看上.;..去很商业化,其实离真正成熟的商业化还差得很远。3.对现实题材存在胆怯心理现在整个中国电影市场正在蓬勃发展,但电影的类型反而是越走越窄。现在主要就是两种类型的影片,一种是古装和时装的各种娱乐片,其中的典型代表就如《时尚先生》,再一种就是改良的主旋律,比如《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这种大明星阵容,重新包装过的主旋律。除了这两类影片,中间地带那些历史的、现实的影片越来越少。现在电影中普遍的现象是,现实主义的题材大家都不爱碰,一方面拍起来会很累,另一反面可能是观众的力量,大家没了这样的内心去面对,而且觉得这样的电影没有华丽的背景做衬托,失去了观看的兴趣。4.缺少各方面的人才每年有这么多人去报考北京电影学院,竞争相当的激烈,为什么?因为他们知道想要成为一名演员或者导演,就要毕业于一所著名的学校,在那里你可以学到相关的知识,掌握良好的人脉。为什么现在新人产生的较少呢,因为在这样的商业环境中,对新人的要求太苛刻了。比如提到中国著名的导演,可能许多人能够一口气说出来,再提到演员,虽然很多,但真正称得上一线演员的也没有多少。唐季礼就曾说过:“上一代的已经差不多都是巨星了,而新一代出不来,出不来就是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完善的人才培训机构,很多投资方都是短期投资的心态,让很多市场仅有的一线演员价格虚高,从而形成成本的困难。也是因为这样,新人出不来。”(二)。中国电影的优势1.中国电影史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经验、教训中国电影经历尝试期,探索期商业竞争期,变革期,非常期,丰收期,新中国电影创建期,禁锢期和再探索期等诸多时期,其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这为当今中国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