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案例海林局子弟学校王秀琴学习对象的分析: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好动,喜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童话故事。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或其他的数学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基本上会数数到20,但需要系统认识11--20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教学内容的分析:本单元主要使学生掌握20以内的大小和11—20各数的说法和写法。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教材的编写注意贯彻《标准》的精神,提供的素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正式教学数数前,教材先给出一幅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的生活情景图,在这幅情景图中,一个老师带着学生过马路,马路上还有一些骑自行的人及一些树,使学生在已学过10以内数的基础上数出图中人物和物体的数量。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能够正确、迅速的认读11—20各数。教学设计理念(1)生活中学习数学,体会处处有数学;(2)从多角度认数,体验知识之间的联系;(3)于活动中学数,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案例一:取材来源生活,来源孩子身边,很真实,很实用。⑴课前巧妙导入。从0背到10,从10倒背过来。双向思维,灵活运用。说说自己的编号号,今天几号,昨天几号,10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简单的引出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⑵出示主题图第一个问题:你看到了什么?等学生七嘴八舌说完之后,老师用问题引导观察。因为人多车多要注意安全,于是很自然地将交通规则引入,这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很有必要。我觉得将“猜数”这个小游戏适时的引入课堂,是一个亮点,比10多一点点,大家就猜到了是11.,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⑶动手操作先让学生拿出11根小木棒。然后请你摆一摆,怎样一下子就能看出是11根小木棒?没有任何提示,没有任何强加的痕迹,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充分发挥的空间,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5根,4根,2根;9根,2根,当有一个同学摆出10根和1根时,老师的惊喜,鼓励,非常及时。请这位同学说,另外的同学说,由此展开,由点到线,增加了参与度。在充分的经历后总结:“把10根小木棒捆起来,10根就是一捆”。把10根困在一起看谁最快?摆11,摆15,摆20,由易到难,由此及彼。⑷编儿歌一个十一个一,合在一起是十一。一个十二个一,合在一起是十二…琅琅上口,非常好记。但是当说到二十的时候,就有难度了,这时老师请了好几个同学说,最后两个十0个一,和在一起是二十。整首儿歌,老师和孩子一起满带笑容的读,整齐的读,起到增加记忆,有效巩固的作用。从1数到20,再倒过来数,好象火箭发射倒计时,挺有趣味。“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主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例如数的组成,我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机械地记忆,而让学生在动手摆小棒中体会,使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