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疑阶梯探究式”课堂模式中如何落实基础训练握山小学蔡社丰在高效课堂的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我校摸索出了一种自己独特的“四疑阶梯探究式”山品课堂教学模式,与学校山品教学理念和教风“学如登山,灵实高效”相照应。我们的四疑是指:设疑、解疑、展疑、拓疑。旨在引导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探索,通过探索分析疑难,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使每一位学生切身体会知识的发生过程,从而牢固掌握新知,学会学习的方法。课前教师以“疑”为中心,将课本知识分门别类、按层次归纳成有系统的“问题”进行“导学”,通过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研讨的“学”的过程,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解决问题能力,从而构建以问题设计、问题情景创设、问题解决为主要步骤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流程,首先是教师导入课程,然后出示学习目标,第三步是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导学案分步活动:提出问题——设疑(课前/开始环节)完成学案——解疑(自学、分组合作)展示点评——展疑(个人、分组展示)拓展检测——拓疑(个人、小组完成)可以说我校的“四疑阶梯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与杜郎口中学的高效课堂模式是一脉相承的。教师们都在以此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其中部分教师已经先行一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全校推行这种教学模式做好了铺垫。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得经过产前的阵痛和艰苦的磨练,教学改革的路子也一样。在“四疑阶梯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一些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的地方。一、导学案的设计。虽说有教参、教案、课标等参考资料,但要设计真正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案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既要考虑目标,又要考虑层次,这层次还要分学生的学习层次和解决问题的思考层次。设计的问题既不能让学生一看就明白,又不能让他们望而生畏,而要恰到好处,刚好跳起来摘桃子。以往的教案有现成的,导学案却需要教师认真去动动脑筋。现在不少评估活动占去了教师许多的工作时间,要想静下心来真正做学问,真的不容易。二、导学案的运用。教师把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一般作为预习作业完成,好的学生会认真思考,差的学生应付了事。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不能解答的留待小组互学,互学的过程中,一般也是告之答案,听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三、展示的过程。学生通过互学、群学之后,集体或个人上台展示,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表达能力无疑是很好的途径。但至于全体学生对知识要点的掌握,确却有待商量。例语文的句篇、修辞、常识,数学的原理、法则、概念,学生未必能通过同学的展示就能弄明白。四、拓疑检测。这是衡量学生是否当堂完成学习目标的环节,规定时间不少于5分钟,但在一般的课堂上,学生展示的时间难以控制,往往没完成预计的练习。记得汪教授在评价教师运用“四疑阶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中指出,学生的学习要注意整体性、自发性,要循序渐进,直到高峰——情感体验。要有教师的示范朗读,语文课堂仍要是书声朗朗的课堂。在用词造句等基础知识的训练上要落实,不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只有抓落实,才能实现我们所追求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