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详案海门市树勋中学张寄华教学设想:一、教材分析:本文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四单元“江山多娇”其中的一篇。这是一篇篇幅短小、文意易懂的文言短文。写的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但是并未消沉,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并找到志同道合的“与乐者”张怀民一同赏月的故事。本文通过对迷人“空明”月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的闲情和旷达胸襟。让学生感悟到“面对困难,应泰然、乐观地对待”的道理。二、学生分析: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了一年学习的基础,再加上本文文字浅显,因而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在工具书的帮助下,自主疏通课文。要在理解关键词语的基础上,能从整体上理解课文的意思。八年级学生已经形成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并且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间合作探究、相互质疑、共同解疑的课堂气氛较浓厚。三、教学分析:《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是一篇意境深远的抒情小品。作者在写景抒情上面有独到匠心,需要反复朗读,仔细品味,才能逐渐感悟作者的情感。于是,我设计了“四读”法,即:领读——读顺读畅,初步感知课文;自读——熟悉课文内容,大体上疏通字词句;猜读——抓住重点,进一步理解字词义;默读——赏月景感悟意境,质疑问难。这“四读”法也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基本理念。本课用一课时完成,朗读是这篇课文学习的主要方法,目的是通过读,产生悟。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上学期我们学过苏轼的一首有名的借月抒情的词……(齐声回答:《水调歌头》,齐声背诵《水调歌头》)师:这是一首借月抒情的词,那么哪位同学能够说说这首词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思念亲人的感情)师:其中有一句千古名句是……(齐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师:很好,这是写月的千古佳句。苏轼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是他的命运却是多羁坎坷的,同学们课前搜集了关于苏轼的资料,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收集到的资料向其他同学展示一下。(两个学生介绍苏轼的资料)第1页共5页二、领读——读顺读畅,初步感知课文师:好,同学们介绍的很全面,苏轼这样一位中国历史上难得的文学家,一生却屡遭贬谪,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的时候所写的。下面,请同学打开课本,听老师朗读课文,要求同学们注意字音、节奏、语气。(师读课文)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诗人当时的感情。(生自由朗读课文)师:请一位同学给大家示范朗读一遍。(何春燕)(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师:请坐。哪位同学来对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点评一下。(我觉得刚才他的朗读,有些地方读出了韵味,那种深情款款的,而且当他读到“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时候,既有那种孤单,而且想到了朋友的百感交集的心情。)(我觉得他把这篇文章的韵味读出来了,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里,他就读得很美,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师:刚才两位同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那么,确实何春燕同学读得很好,但是,有两句问句还应该读得更明显一些,“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这两句的升调要读出来。这样……,我们根据刚才何春燕同学的朗读示范,一起朗读课文,把课文的韵味读出来。(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师: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说一说:读到了课文中的哪些信息?(学生举手回答)三、自读——熟悉课文内容,大体上疏通字词句师:两位同学所获取的信息是否正确呢?这就需要看看课文的具体内容。下面,请同学们借助书下注释或者工具书,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比一比哪个小组说得准确。(小组合作讨论,疏通课文)师:请小组推荐代表汇报一下刚才的小组的合作成果。(点名一个学生)(自荐)公元1083年19月12日的夜晚,我准备脱衣睡觉,月光射入了卧室,我兴奋地起来散步,想想没有可以共同娱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朋友张怀民,张怀民还没有入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洒满庭院就如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草在水中相互交错着遮盖住了松柏倒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