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二册《咬文嚼字》课文地位:本篇课文是第二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分析评价、借鉴吸收。本篇课文是美学大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是一篇谈论文章的文章,对于同学们学习语文的思想意识很有意义。所以本文的学习应以分析评价、借鉴吸收文章的观点为第一要著,以期指导同学们的语文学习。适用年级:高一下学期教学目标:1、分析文章,了解认知《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2、借鉴文章的见解,提高写作时锤炼词句的意识,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3、对比评价文章的观点认识,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设计思路:细节切入——整体感知——拓展延伸——迁移应用(加深感悟)教学策略:学生小组活动为主体。课前活动:自读课文,完成课前的思考和准备。课内活动:讨论完成老师设计的各种问题。放手通过各种形式的动手动脑活动来完成各项目标。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关于作者。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①学贯中西的一代名家。1916年考入南昌高等师范中文系。1917年在香港大学攻读教育学。1922年在上海、浙江教学。与匡互生、朱自清、夏丏尊、叶圣陶、丰子恺等在上海成立“立达学园”筹办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中学生》)。后来去英国留学,同时在巴黎大学注册,广泛涉猎西方文化。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后在北大、川大、武汉大学任教,建国后一直是北大教授,并兼多种职务。②中国“美学”的真正鼻祖。建国后,朱先生一直研究美学,形成一套系统的完整的美学理论体系,尤为可贵的是,他以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指导美学研究,即使在国际上也独成一派。他的代表作主要有《文艺心理学》《诗论》和《西方美学史》。《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阐述西方美术历史的著作。③游刃有余的人生态度。他“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这个座右铭使他坦然应对一切,虚怀若谷,游刃有余。也许这一点是我们每个人都该学习的。2、作者在文中都举了哪些例子用以说明观点,这些例子分别从哪些角度来说明观点的。(个人完成)3、结合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原诗,体会作者的观点,认真思考,“推”和“敲”哪一个更好。(小组讨论完成,形成小组观点)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4、对比《咬文嚼字》与马南邨的《不求甚解》两文,体会后者的中心论点,思考两者观点提出的不同角度,分析两文主旨是否矛盾,你更赞同谁的观点。(小组讨论完成,形成小组观点)不求甚解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1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