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人体废物的排出》教案二牛中学陈凌云教材分析:《人体废物的排出》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1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课要学习的是第1课时:尿液的形成和排出。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肾的结构、以及肾单位的组成,对进一步学习尿液的形成和排出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本节内容,教师将会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引导者,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得出结论。另外,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比较抽象,为了让学生能够更直观的认识到自己的探究结果是否具有科学性,教师在现有条件内,将会给学生播放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的视频。希望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形成尿液的过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学情分析:1、心理特征:从年龄特征来看,七年级学生平均年龄13岁,他们学习生物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基础,他们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讨论,对于生物学这门课充满兴趣。2、知识现状: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在生活中,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对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在学习了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之后,学生可能对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更感兴趣。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概述尿液的形成过程。(2)概述尿液的排出过程。2、能力目标:(1)通过对血浆、肾小囊内液以及尿液成分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2)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肾单位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形成人体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教学重点: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教学难点:1、肾单位的结构与尿液形成的关系。2、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变化。教学重点、难点突破:通过对旧知识点的复习来逐渐缩小本节课要探究的结果;通过资料分析来对尿液的形成步骤进行分解,得出探究结果;教师会引导学生对已探究出的结果进行组合,概述出尿液的形成过程;再通过播放视频动画来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尿液的形成过程。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视频动画的直观教学、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帮助理解尿液形成的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课件展示“学生下课期间匆忙赶去厕所场景”图片。1(引出本节课题——《人体废物的排出》。并指出排尿是人体排出废物的一个途径。)二、新授:1.【教学目标展示】:尿液的形成过程;尿液的排出过程。2.【提出问题】:尿液是怎样形成的呢?首先我们根据一些知识点的回顾,来逐渐发现“线索”。(1)【课件展示】:人体泌尿系统组成图。请学生齐声回答各部分结构名称和作用。【得出结论】:尿液的形成是由泌尿系统的肾脏完成的。(2)【课件展示】:肾的纵剖结构图。请学生齐声回答各部分名称,并提到肾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肾单位。【得出结论】: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结构。(3)【课件展示】:肾单位结构图。学生齐声回答肾单位的各部分结构名称,并说出血液为什么要流经肾,和血液在肾单位中的走向。【得出结论】:每个肾单位都相当于一个小的过滤器,血液流经肾单位后,人体的一些代谢废物会过滤出来形成尿液,其余血液从静脉流回心脏。3.【课件展示】:数据表格。【教师讲述】:19世纪20年代几位生理家向蛙体内取出:血液、肾小囊内液、尿液三种液体进行分析。发现三种液体中含有的蛋白质、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水、尿素的含量各有异同,并从中得出了尿液形成的新发现。那我们能不能也从中受到一些启发呢?(1)【分组讨论】表格中的数据(教科书79页),回答以下问题:①比较尿液和血浆的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排尿主要排出了那些物质?②血浆和肾小囊内液成分的变化,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作用有什么特点?③在肾小囊中出现葡萄糖,而在尿液中并没有,这说明在肾小管部位发生了什么?④成年人一昼夜产生肾小囊内液约为150L,而每天的尿液量仅为1~1.5L。这是什么原因?(2)【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①人体通过尿液主要排出无机盐、尿素和多余水分。②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可以透过水、葡萄糖、无机盐和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