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的科学课堂是什么样的各位老师,晚上好!今天晚上我们来谈一谈低年级的科学课应该是什么样的。7—8岁是小学的初始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刚刚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他们的心理、行为、思维方式,还有明显的幼儿特征:好奇、好问、好动手,喜欢东摸摸、西看看,喜欢探索,对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引起兴趣,对一些抽象的词汇不感兴趣,对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其实这就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观念、体验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态度的重要时期。怎么样利用好这段时期是个非常重要的事情,低年级的科学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课堂?我认为应该是具备“三有”:一、低年级的科学课堂应该是“有问题”的课堂。好奇是探究之始,人的好奇心与生俱来,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最原始的特质。因为好奇,人类从远古的洪荒之中探索周遭,审视自我。一步一步地从一个纯粹的自然世界,构建了一个文明社会。每个小孩子也都拥有这样的特质。你看,我们常常从小孩子的口里面听到这样的问题:我是从哪里来的?这个宇宙是不是无限的?飞机为什么会飞?为什么会发生战争?为什么要把树砍掉?那些人为什么那么可怜呢?……我们成人对这些问题,一笑而过,并不会去认真的理会,谁也没有想过问题背后的延展意义。其实在问题背后,有着人类持续关注的一些深刻的话题。例如,演化与遗传的问题、生命的基因问题、宇宙的起源问题、科技与文明的关系、战争与和平的关系、人口与资源的关系、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社会阶级与矛盾的关系……其实只要把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和我刚才所说的这些话题一一对应,你就会发现,他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成人所关注的自然、社会话题,我们也可以说,我们成人所关注的自然、社会话题,是不是就源自于儿童最本真的发问?美国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写过一本书——《童年的消失》,他在书里这么说:“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像个句号。”想想也是,在我所见到的孩子当中,刚刚入学的一年级的孩子,他们满怀着多么激动的心情跨进学校门槛,怀着多么深情的信任注视我们的老师。可是几个月之后,甚至是几个星期之后,闪烁在他们眼睛里面的火花就会渐渐地熄灭掉!单调的、划一的那种学习就感到厌恶了,对缺乏温情的老师也感到失望了。可是,孩子们真的是会“顾全大局”,他们会一忍再忍,其实在这种“忍耐”当中,他们泯灭了创造性,在无奈当中,他们变得消极,在无趣当中,他们变得冷漠。而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是围绕着一个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的,这个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儿童对这个世界最本真的提问。而我们的低年级的科学探究活动又是以儿童亲历科学探究活动、最终以问题的解决为终极使命的。儿童形成的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并且根据自己解决问题的设想所选择的科学方法,通过多种的实践途径收集相关的资料而分析,并且得出自己简单的结论。这对一年级来说多么重要!可是,在所有的“重要”当中,小孩子最初的那个发问是最为重要的,因为这是孩子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一个切入口。当儿童提出各种各样问题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应该给予积极的回应,这种回应可能是由衷的赞赏和鼓励,比如敬佩他们敢于提出科学家正在研究的难题,表扬他们勇于实践的精神;当孩子提出来在成人看起来比较幼稚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嘲笑孩子;当孩子们提出连我们成人都不知道答案的问题的时候,我们更不应该回避或岔开,或者说训斥孩子来保持我们的尊严,掩盖我们不知道这种真相。我们真的要理解孩子,支持孩子并加以引导,训斥或者让他呆在那里不动,只会使他与生俱来的探究精神逐渐地消退,甚至泯灭。所以,低年级的科学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问题的科学课堂,没有问题的科学课堂就是不成功的。二、低年级的课堂,应该是一个有“实践”的课堂。孩童不仅会发问,他们还会是一个积极勇敢的实践者;他们是一个敢于行动的人;他们是一个敢于通过最直接的经验来认识事物的人;他们喜欢用最敏感的最直接的方式来感知这个世界。比如,下雨天小孩子总是喜欢去踩水、趟水,面对一汪积水,其实小孩子最天真的感受就是:如果我这一脚踩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