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学”让古诗课堂更高效安徽省巢湖市城北小学刁秀兰【内容摘要】在古诗教学中,教师总是喜欢用自己酣畅淋漓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自我感悟,教师讲得很是陶醉,学生却在云里雾里。有识之士早就说过:“课堂是一个舞台,在课堂上老师只能是一个导演,决不是主角”。所以应把朗读、赏析,品味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讨论,开展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多学,教师尽可能少讲,让古诗课堂更高效。【关键词】少教多学注重引导自主合作恰当点拨“少教多学”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鲜的理念,远在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说:“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这理念的提出已经将近400年了,可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不少老师还在采用“老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模式,使得语文教学单调枯燥,效率低下,更不敢谈是否符合对未来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笔者审视自己前几年的古诗教学,就存在着此类问题。花了大量的经历去重复一遍又一遍的默写、听写,花了太多的时间让学生背诵古诗和诗意,对难一点的东西总觉得自己讲省事,很多时候还以自己讲得“透彻”、讲得“有品位”而自我陶醉,让学生当“收录机”,完成了“教”的任务便心安理得。于是语文课枯燥了,学生乏味了,老师也乏味了,而苦心孤诣追求的“分数”却不见长了多少,相反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情绪倒是与日俱增。究其原因,根本在于教育的观念问题,重“传道”,而不重视引导学生“悟道”。角色定位还是有很大的偏差,总觉得课堂上就得听“我”的,“我”就是知识的权威。再说,能滔滔不绝地讲授古诗,似乎是语文老师有学问、语文素养高的有力体现。还有就是“讲授法”是最简单的,便于实施。正因这样,导致古诗教学的尴尬,我们老师陶醉的国学经典,而学生漠然置之,作为中国人不喜欢国学的学生大有人在,这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语文老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语文教学的悲哀。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少教多学”是一剂良方。“少教”即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多学”,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学习、独立学习、深度学习。教师要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从根本上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益。当然,教师并不是教得越少越好,关键是要巧教、精教、选教、生教(学生互教)。这些道理无须多讲,笔者就近两年在古诗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谈谈如何做到“少教多学”。一、让学生多诵读,读出情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适合先多读,在反复的吟诵中悟出诗意,品味诗情。二、让学生多想象,还原画面。教师要避免“满堂问”和“满堂投影”,还要避免学生“满堂闹”。多给学生一点独立品读的时间,让学生首先读懂字面意思,然后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揣摩作者的立意,品析诗歌的手法,体悟诗歌的炼字。三、分类指导,恰当点拨。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给予点拨,交给学生一些读诗的常用方法。1、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将有助于对诗歌的主旨理解、手法分析。因而,在平常的阅读中,需要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或教师提供辅助资料。当然,在考场上,不可能查找资料,这就靠学生的平常积累,还可以通过关注“注释”来获得背景信息。2、按类猜读。事实上,学生对考题提供的诗歌不一定能全部读懂,所以,教会学生按类别揣摩古诗情感是一个有效的捷径。古诗大致可以分为伤别离情类、咏史类、咏怀类、咏物类、边塞类、山水田园类、哲理诗等几个大类。按其类别,掌握这些类别的诗歌表现的情感类型、惯用的表现手法,将有利于快速把握诗歌的主旨、分析表现手法及品出炼字的绝妙。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1)请发挥想象,用简洁的语言把“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这是一首送别类诗歌。但与普通的送别诗又有所不同,从“孤帆”和“碧空尽”,理解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感,从“烟花三月”又能体味到诗人对友人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