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记趣》导学案(二)课型:新授课时: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具体分析三件趣事,和作者一起回忆天真的童年。尤其体会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心。2、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学习重点重点分析课文的第二、三件趣事。完成学习目标的1、2。让学生娓娓诉说童年生活,感受物外之趣的魅力。学法指导。1、童年趣事的材料也许会有许多,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剪裁。2、文言文距离学生生活久远,教会学生用学现代文的方法学习文言文。3、结合自绘插图让学生对知识心领神会。学习过程检查旧知导入新课(一)、在知晓朗读节奏的基础上,请两位学生朗读课文。看谁读得有文言味道。(二)、文章回忆了哪三件趣事,请用自己的语言作详尽叙述。学习研讨(一)、合作探究品位鉴赏1、这三件趣事的安排有没有一定的顺序,可以随意打乱吗?2、你们对哪一件事最感兴趣。为什么?3、结合每一件事,请同学们自行画简笔画。老师也画。其中第二件事由老师重点分析。以……为……的句式。作者的观察与想象、联想。还有第三件事,老师主要抓住其中的动词来体现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思想。4、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如果我们能仔细观察,再通过想象和联想,会变得美丽而奇特。作者文章中的哪些景象或事物变得美丽而奇特呢?5、很多人说“眼睛是窗户”,老师说“沈复的眼睛是放大镜,是美容镜”,你们同意吗?为什么?请用你们的双眼仔细观察教室里的一切,看有无新的发现。6、“一切景语皆情语”,毫不起眼的平凡物象,在作者眼里变了,寄予作者怎样的情感?(二)、让学生质疑,做到条条有落实。课堂训练1、本文作者是——代的——,本文选自————2、本文以记趣为中心,记叙了哪三件事?——————3、解释加点的字(1)私拟作群鹤舞空————(2)项为之强————(3)神游其中————(4)鞭数十————4、翻译句子(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1拓展延伸一、读下面一则关于“梦”的诗谜,回答问题。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似春潮不多时,去似朝露无觅处。这首诗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花非花,雾非雾”写了梦的————特点。“夜半来,天明去”点明了梦的————特点。“来似春潮不多时,去似朝露无觅处”写出了梦的————特点。二、课内阅读1、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虫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2,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1)选文第1段中私拟的自然景物有哪些?(2)选文第2段,表现作者的情绪变化的语句是-------------------(3)第1、2段间有什么关系?(4)作者为什么“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而不将它打死?(5)生活中,你有过作者描述的类似经历吗?请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