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建设“十三五”工作计划一、发展基础(一)发展成就“十二五”期间,我区城乡建设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着力发展、改革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大关键任务,持续推进五个建设,以创新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为先导,始终坚持以规划为统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以提升城市品位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不断改善城乡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切实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城乡建设快速发展。1、城乡发展空间逐步突破围绕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科学指导城乡建设发展的目标,按照前瞻性、科学性、特色性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编制规划。“十二五”期间,一是完成了大塘山工业控规、马吃水西山路片区控规、大山铺组团控规、大山铺铁路物流园区控规、旧城片区控规,城镇规划布局进一步优化。二是完成了工业园区选址工作,发展空间有了进一步拓展的可能。三是完成了牛佛镇、何市镇、三多寨镇、新店镇、永嘉乡5个乡镇规划调修;完成了126个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252个新村聚居点规划编制工作,其中60个村庄建设规划、120个新村聚居点规划已获审批。城市、城镇、中心村、聚居点四级规划体系实现全覆盖。四是城镇文化特色进一步提升,完成了牛佛镇古镇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并通过省专家组评审。城市规划覆盖率达100%,场镇规划覆盖率达100%,四级规划体系逐渐完善,城乡规划由城市向农村延伸有序推进。2、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围绕我区打造“一城两区一枢纽一目的地”的战略重点,以东北部新城建设为重点,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东部交通枢纽逐步形成,成自泸赤高速公路段、东盐都大道、东环线、朝土路等一批交通骨干和枢纽建成使用。“十二五”期间累计城市道路建设长约8公里,面积约35.3万平方米以及东北部新城排污、排洪等城市配套设施。城镇功能逐渐第1页共11页完善,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增强,逐步实现“市区一刻钟、区域半小时”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城镇辐射能力显著增强。3、小城镇综合实力提升进一步完善小城镇道路交通、水利、生态、公共服务等功能体系建设,增强城镇承载力、竞争力、吸引力。按照“产村相融互动”发展理念,坚持农业产业形态、农村新型居住形态、文明乡风文化形态、清洁优美自然生态“四态一体”,连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打造居住形式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加快推进新农村示范建设,完成492户,7.8万平方米新村居住区及其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实施了农村危房改造5000多户。4、人居环境改善显著按照我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要求,打造“绿色、宜居”的主题,大力构建立体园林绿化系统,加大城市绿化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力度。十二五期间,城市主、次干道新增绿化面积28万平方米,完成以燊海公园、塞纳河畔、马吃水立交桥等城市公园和山体绿化城市重要节点绿化为重点的城市建设,完成燊海井社区广场、半岛广场、龙井广场、燊海井广场、塞拉河畔广场等12个广场建设及环境整治。进一步改善居住环境,进一步着力打造品牌,高标准建成城市景观项目,全面提升城市品位。(二)存在的问题1、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不高。一是城镇化水平总体还不高。我区2015年城镇化水平为46.23%,仍有54%的人口是农村人口,比发达地区低。二是城镇化质量还不高。表现在缺乏辐射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经济基础薄弱,城镇功能不够健全,缺少发展动力。大部分建制镇尚无规模较大的工业企业,对本区的财力积累贡献不大,份额不多,导致进入城镇的农民就业、入学、医疗等保障困难。2、规划调控与执行引导尚存不足。城市规划在快速拉开城市框架,引领城乡建设发展的同时,对发展空间的规划控制有待进一步加强。规划对城市建筑色彩以及特色的引领上仍需提高。目前仍处于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阶段,城市特色塑第2页共11页造、品质提升、环境优化的建设内容还有待增加。3、新城综合功能与配套尚显薄弱。“十二五”期间,我区加大了东北部新城的建设力度,但是XX县区域的文化、医疗、服务等优质资源仍然集中分布在老城,新城的公共设施配套建设步伐仍然偏慢。4、资金缺乏制约城镇加快建设。城镇建设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