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外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内容提要:《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语言文字的积累,其途径是听和读;语言文字的表达,其形式是说和写。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去引导每个学生在会读一本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开展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而且也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知识的有效方法。课外阅读活动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开创了一个开放式的语文学习氛围,同时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和生活体验,使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为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铺平了道路。关键词:课外阅读语文学习拓展延伸阅读方法重要性正文:语文是一门基础、博大精深、且极富文化内涵和人文色彩的学科,语文教学更是实践这一学科的一方重要舞台。因此,带领学生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让他们从小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循序渐进的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作为广大青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第一正式启蒙人,我们除了要扎实的讲好课堂上的四十分钟,我们还应该关注孩子们的课余生活,用劳逸结合的方式去开导他们,去影响他们,努力让他们的课余生活因语文的课内外教学相结合而变得更加充实而富有活力。课外阅读就是一个美妙而又有实质作用的途径,它使语文教学变得丰富多彩,避免了教学的单调平淡。学习语文有“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杜甫在诗句里写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言学家叶斯大林帕森主张“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中去”;高尔基认为“我读得越多,书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变得更加光辉,更加美丽。”著名语言教育家吕淑湘先生也曾讲过:“课外阅读对语文课来说,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笔参造化神始足,腹有诗书气自华”。因此,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多条途径构建诗意化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模式,从而引导学生喜爱阅读,迷恋阅读,使他们在课外阅读这个大花园中感受语文学习的美妙,感受到知识海洋的无穷魅力!一、追寻作者思绪的阅读现代阅读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文本是作者心声的流露,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也就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碰撞过程,是从语言文字中汲取精神力量的过程。文本与人本的交融,才能支撑起语文天地斑斓广阔的创造空间,探寻作者思绪的阅读,启迪孩子心灵的相通,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这是诗意化阅读的美妙的诗篇。1、搜集信息,阅读信息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当我们看到一则文字材料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了我们的阅读过程,哪怕是一个说明,一则新闻。因此,我们在教学新课之前,往往都要求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在查找、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去阅读、思考。比如学习《神奇的克隆》,需要学生提前通过各种途径查找关于克隆的资料和实例,以便上课的时候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并且能够围绕克隆展开丰富的想象及对其未来美好前景的讨论。在讲授的过程中,我还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动态的画面演示,逼真的声音图像,让学生更加感受到克隆技术的神奇与魅力!2、扩展延伸,拓展阅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阅读总量在400万字左右。”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根据作者、根据文章主人公、根据题材、根据单元训练点、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态选择,美化学生的优美心灵,陶冶孩子的情操,迁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高贵人格的形成。如学习《郑和远航》一课,我为孩子们提供了很多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补充材料,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积极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解读文本,了解当时国情,了解郑和其人。在此基础之上,我还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们展示了郑和远航时的庞大气势及宏大规模,学生们都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