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逸的南国风》教学案例一、课标(大纲)分析:《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应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并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因此,本节课主要坚持以聆听音乐为主的教学原则,倡导对音乐作品整体性的感知和体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与理解音乐作品,认识民歌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二、教材分析:《飘逸的南国风》是高一音乐鉴赏必修教材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的最后一节,在前面几节课分别欣赏了西北民歌、少数民族民歌以及中原民歌,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收尾课,因而除了在感受体验南方民歌音乐情绪的基础上,认识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同时也要在小结“多彩的民歌”这个单元的基础上探究民歌之民族风格、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及形成的原因。三、教学建议分析:聆听音乐时,倡导对音乐作品整体性的感知与体验,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与理解音乐作品。四、教学目标: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几首南方民歌的音乐情绪、音乐风格的感受与理解,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过程与方法目标:聆听《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感受并认识南方民歌婉转、流畅、细腻、抒情的风格特征。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演唱其中一首南方民歌,深入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通过对比欣赏前面几课中的民歌,初步认识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形成的原因。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能初步理解与掌握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教学难点:能够初步认识民歌之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六、主要的学习方法及教学策略分析1、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图书及网络资源,进行知识准备,利用地理历史及人文等相关科目的资源,进行分析民歌地方风格形成的原因。2、根据实际情况,重组和整合了教材,溶入了较为熟悉的宁夏民歌《吆骡子》与云南民歌《小河淌水》,通过对比欣赏找出南北民歌音乐风格的差异,加深对南方民歌音乐特点的理解。3、从视觉、听觉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制作多媒体课件采用声像结合的方式展示云南地区的美丽风光,为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云南民歌的听赏活动中做好铺垫。4、用跟唱或模唱,最好以教师范唱的形式,给学生更加直观和亲切的感受,并引导学生分析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在形成民歌风格中所起的作用。5、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法和探究法,将自己在不同渠道查阅的资料互相交流、总结,归纳出生活条件、地域环境、风俗习惯等是形成多彩的民歌的主要原因。七、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1、聆听民歌《吆骡子》让学生分辨是哪个地方的民歌师:在此之前,我们已经接触过西北民歌,请同学来谈谈西北民歌都有什么音乐特点呢?2、师生交流(设计意图:通过对西北民歌的复习,加深学生对西北民歌风格的印象,为新课南方民歌的风格对比做好铺垫的作用)(二)、新课导入部分1、范唱《小河淌水》,设问:这是不是西北民歌?为什么?2、出示课题--飘逸的南国风(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演唱导入,拉近师生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从听辨引进新课)(三)、新课教学1、感受南方音乐风格的特点及民歌的地域特征(1)、师:今天先要带大家去的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那大家还记得课前放的音乐吗?有谁知道这首音乐是哪里的民歌?对了是云南。一说到云南大家会想到云南的大理、丽江,都是非常美丽的地方。好,那么现在就来一起随着这首《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去感受一下那里的景色。(2)、欣赏视频云南是我国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以歌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云南的汉族人民与众多的少数民族人民在包括文化、音乐在内的许多方面有长期而广泛的交往。因此云南的汉族山歌更带有山野的泥土气息,曲调上也比四川、贵州的山歌都要丰富多彩。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