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系上,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更加强调了读的重要性,他曾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惟有先读书,打好基础,才能搞好写作。”古人说的“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也是这个道理。阅读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启迪智慧。阅读有“课内”和“课外”之分。对课内阅读,每个语文老师再熟悉不过,对其重要性及意义不言而喻。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外阅读比课内阅读更为重要。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就说过,他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据调查,小学阶段,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可以获得所获知识总量的15%——30%,中学阶段40%,大学阶段占65%——70%。这组数据告诉我们:课外阅读是学生增长知识,扩大视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的作用是课内阅读无法替代的,课内阅读是有限的,课外阅读是无限的,每学期二十多篇课文是很难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同时也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没有课外阅读,仅靠课内阅读一条腿走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终将无法形成和提高。基于以上认识,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做出了不低于145万字的要求。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成了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点滴经验,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大家的思考。一、培养兴趣,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道理我们都懂。的确如此,任何一种学习习惯的养成,往往是以兴趣培养开始的。对于课外阅读而言,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激发他们阅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在较为漫长的过程中逐渐培养阅读学习的持久性,从而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甚至可以将阅读当成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丰富身边的课外阅读资源。1成立班级图书馆,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图书馆的小主人。具体做法:每学期开出阅读书目,保证人手一册的新增书目。开学初,每位学生认捐一本读物,放进班级图书馆。由专人造册,写清楚书名,认捐学生姓名,借阅者姓名与借阅还书时间。这样,每个学生是班级图书馆的主人,每个学生的阅读资源由原来的1上升到现在的43,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书目的增多而不断攀升。教师只要随机公示借阅数量,表扬阅读量广的学生,就能起到较好的激励与督促作用。在具体操作时,建议老师自己也捐出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或杂志(可以给看看由本班家长设计的班级图书借阅情况统计表)2.提供必要的课外阅读时间。我们扪心自问,在学校的学习时间里,我们留有多少阅读的时间给孩子?是不是觉得语文课堂教学中,讲课比阅读重要?在有限的辅导时间里,作业也比阅读重要?就是在读书时间,读课本也比自主阅读重要?那么,我们的孩子什么时间去阅读?难道我们只能指望家长去引导督促?我的建议:第一,少一点笔头作业时间,将“看课外书”作为一种奖励,鼓励孩子加快速度,提高正确率,提早完成任务。只有提高实效方能赢得时间,这时的“看课外书”已经成为一种光荣与奖赏,孩子的兴趣当然就会高涨,也一定会珍惜此时的阅读机会。第二,少一点集体朗读,多一些自主阅读,将培养“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放声读课文时间,让孩子们安静下来,用心阅读,走近甚至走进文字的深处,当他们的心灵与作者或者主人公产生共鸣的时候,课外阅读便有了价值意义。3.营造浓郁的课外阅读氛围。首先,教师和学生要一起阅读。一方面,可以发挥榜样的作用。陶行知先生说:“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孩子们在面对书本时有着如同面对其他一切新鲜事物的态度:好奇,同时又带有一定的畏惧。面对浩如烟海的图书,孩子们或多或少会有一种茫然与2焦虑。这时就需要我们——面对书本同样渺小,但相比于他们,至少也是与书本打过交道的老师们来引导,来做榜样。另一方面,可以激发阅读的欲望。如果老师能与学生一起看书,而且看同样一本书,并能经常在课间休息的时候一起讨论故事情节,评论故事中的人物,那么就能激起学生的读书热情。对于一些热门书籍,我们可以读后与学生交流,学生觉得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