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开学典礼董奇校长演讲全文范文合集(一)父母怎样正确认识孩子、如何拟定正确的人生目标;(二)孩子不听话爱发脾气作为家长应如何正确引导教育;(三)如何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四)培养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义。请各中小学校告知学生及其家长在家一起认真收看。篇二: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专题讲座笔记《如何培养孩子的德智体能全面发展》——北京师范大学于丹老师专题讲座笔记于丹老师用现阶段家长们热衷于给孩子们补充各式各样营养物质,尤其以补充钙质为开场白,深入浅出的指出家长们更应该重视给孩子们补充精神上的钙质——人格教育。接着于丹老师用一个禅宗小故事“一碗米”给我们讲了不同人的手中同样的一碗米,它的价值会不同。如在一个家庭主妇手中,一碗米就会变成一碗白米饭,价值约一元;在一个商人手中,会被裹成三四个粽子,价格约三四元;如果在一个酒商手中,经过长时间的发酵、加工等就会变成一碗酒,那它的价值约为二十元。这个故事说明同样的孩子,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不一样的孩子。家长需要关注孩子们学习是不是快乐,《论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学习是要让孩子自己有意识的,带着兴趣去探索、开发未知的知识领域,要把学习从有意义变成学得有意思,而如今大多家长忽视了这一点。于丹老师指出,孩子们的学习,小学阶段应是工艺教育,中学阶段是挫折教育,大学阶段应该是职业教育。从1990年一份报纸上的一篇《劳动最光荣》的文章,于丹老师指出当今孩子们动手能力的缺失,一大批独生子女在家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家务能力很差。第1页共5页为此于丹老师期望孩子们喜欢的劳技课、手工课能够有一天真正走进校学生、中学生们的课堂中,更让孩子做家务走进每个家庭。让孩子们有机会体会到劳动能给自己及他人带来快乐,体会到给予所带来的快乐。与动手能力缺失相呼应的是抗挫折能力的减弱,于丹老师引用最近频繁发生的未成年人自杀事件提醒我们家长,孩子们抗挫折能力的低下。导致孩子自杀的事情在我们大人看来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因为头发长被老师批评,因为作业没完成等等,我们在扼腕的同时,深深反思教育方法的得当与否。据统计,到2020年,未成年人自杀率将增长到现在的50%,将位列威胁青少年生命的前五位。这个数字应该值得引起我们家长的警醒。关于孩子们的职业教育,于丹老师用“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来告诉我们古人教育孩子首先是教孩子学会做人,然后有余力才学习文化知识。而现在我们把学习知识提到首位,这是不对的。调查显示6000万家长对自己教育孩子感到失败。我们没有教会孩子认识自己,识别不同的人。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正所谓:“给与他的一切是本分,不给他的一切是亏欠。”我们要让孩子懂得:“给予他的是勤奋,不给他的才是本分。”对此,于丹老师讲了一个“钉钉子”的故事,一个孩子整天发脾气,有一天爸爸对他说,你发一次脾气在墙上钉一颗钉子,每天睡觉前数数就知道一天发了多少次脾气了。第一天孩子钉了三十多颗,晚上的时候他看着墙跟爸爸说:“哇,我今天发了这么多次脾气啊。”爸爸说:“我们明天控制一下,是不是可以少一些。”结果,第二天,二十多颗,第三天,十多颗。。五颗,三颗。。.直到最后一颗也没有了。爸爸说现在很好,一天下来一颗也没有了,现在你把这些钉子全部拔掉吧。拔完后,爸爸看着密密麻麻的钉子孔,说:“我们每发一次脾气,会在别人心中永远的留下伤痕。”我们要让孩子感知到别人的心理与感受。我们不应给予孩子过高的期望、过分关心、过度呵护和过分的保护,而应该让孩子体验忧愁的分担,摆脱自我为中心,适当的放手。放眼世界,中国的孩子与美日等国的孩子比较下第2页共5页来,中国的孩子往往充满自信,幸福感和学习能力都比其它国家孩子强,但是实践能力、自主能力、创新能力等等往往比那些孩子差一些。眼高不一定意味着手高,我们要教会孩子脚踏实地,从小处做起,《最好的裁缝》讲的便是这样一个道理。一条街上开了三家裁缝铺,每家都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