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南宋时追谥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神宗元丰二年(1079)因反对新政,被捕入狱,释出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绍圣元年(1094)因为“元祐党人”,先后贬至岭南的惠州(今广东省惠阳县)和海南的琼州。苏轼的创作标志着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最高成就。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辨析说理,精到透辟,富有气势,后人有“韩潮苏海”之说。他的诗歌,题材广阔,风格多样,意境深邃,富有情味。他的词摆脱绮丽婉转之风,扩大了词的题材,沁人耳目,又不拘格律束缚,在词的发展史上创立了豪放一派。有《苏东坡集》传世。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祭常山回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擎(qíng)锦帽貂(diāo)裘(qiú)鬓微霜(bìn)骑(jì)酣(hān)妨(fáng)遣(qiǎn)赏析上阕赏析上阕1、上阕描绘的是怎样的内容?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吗?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11、、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狂22、、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33、、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上阕写出猎的盛况,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进而又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同时也为下阕抒情作了铺垫。2、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3、下阕哪个词集中抒发了他的情怀?开张——豪壮4、表现在哪些诗句上?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鬓微霜,又何妨!两鬓虽有微霜,可自己根本不衰老,尚有用武之地。下片诗人借用了哪些典故?有何用意?用典手法有何好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意在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杀敌报国的志向。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记梦》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魂,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婉约词以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展观自然美与生活美,歌颂人物的心灵美。婉约词音节谐婉,“语工而入律”。情调柔美,容易为人们所接受。言情,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也是婉约词的主要特点。它以情动人,道尽人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或打入艳情,或寓于咏物,表面看似抒写爱情,描摹物象,实际上却别有寄托。豪放派词作的特点是题材广阔。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象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主含蓄婉曲为能事。总之婉约派词是适合在花前月下浅吟低唱,而豪放派词更适合把酒临风、对酒当歌。婉约派词侧重于抒发离愁别恨的个人感情,而豪放派则侧重于抒发对事物的感慨。一个是小调,轻轻的哼出,一个是高歌,放声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