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近年来,农村大批劳动力进城务工,使许多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人成为留守儿童。调查显示,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而且常常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性格问题。父母外出打工,与孩子联系的时间相对较少,孩子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变得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性格极易变得内向、悲观、孤僻、冷漠。二是交往问题。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不在身边,孩子在与外界的交往时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孩子不愿或不敢与他人交往,心理越来越闭锁和内向;另一种是孩子乱交往,不分是“朱”还是“墨”,这就很容易使孩子与品行不良的人员交往,沾染不良习气,甚至导致部分孩子产生“社会交往综合征”。三是自卑问题。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在与同学交往中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自暴自弃,缺乏信心,学习积极性不高。留守儿童的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关系到他们自身能否健康成长,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实现社会和谐,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也是党和国家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没有留守儿童家庭的和谐,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和谐。政府部门应积极协调各职能部门,形成合力,做好留守儿童工作。学校要根据留守儿童个性特点,在学习、生活、思想上给予有针对性的关心与教育;要建立“一对一”帮教模式,实施亲情化管理、全方位教育,让留守儿童真正感受到师生的爱;要建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及时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社区应当与家庭密切联系,为留守儿童家庭提供服务,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困难。对农民工来说,进城务工是他们自己权衡利弊之下的理性选择,也是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必然。对留守儿童来说,面对父母的选择,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这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给社会和学校带来的新问题。政府、社会和学校有责任认真研究这一问题,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