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局工作计划地方病是指在一定地区内发生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体寄生虫和不利于人们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疾病的总称。我市主要有疟疾、钩端螺旋体病、丝虫病、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等地方病。其中,重病区大多集中在偏远、贫困地区,我市曾是有名的疟疫地区,疟疾发病率曾近50%。地方病的流行不仅严重危害病区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严重制约病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长期以来,各地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积极制定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措施,大力开展普查普治运动,我市地方病大幅度下降。全市自**年以来,疟疾发病率已控制在1%以下,**年已全部达到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丝虫病自**年达到基本消除后,20*年实现全部消除;碘缺乏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通过实施以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全市已有12个县(市、区)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的阶段性目标。由于受自然、社会以及经济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市地方病防治工作形势依然非常严峻。截至20*年底,仍有6个县未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验收,非碘盐冲销市场的现象时有发生;从1982年至今,市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组织了4次全市地氟病的查治工作,目前全市饮水型氟中毒涉及9个县、16个病区。全市人体肠道寄生虫病总感染率达40.43%。此外,地方性砷中毒、布鲁氏菌病的分布状况尚未调查清楚。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地方病的流行,加强重点地方病的防治,维护病区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病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XX省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2010年)》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规划。一、指导思想按照“政府领导、齐抓共管,预防为主、科学防治,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充分调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积极性,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多渠道筹措资金,切实落实综合防治措施,加快地方病防治进程。第1页共5页二、基本原则(一)预防为主,科学防治。通过改善病区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减少并消除各种致病因素;通过广泛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让群众了解地方病的危害和防治知识,养成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主动参与防治工作。加强地方病防治应用性科学研究,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防治水平。(二)突出重点,因地制宜。根据地方病流行特点和分布情况以及病区自然、社会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将对群众危害比较大、防治效果比较好的地方病作为防治重点,从实际出发,采取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三)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进一步摸清地方病流行情况,采取“先重病区后轻病区、先人群密度大病区后人群密度小病区”的办法,统筹考虑,科学规划,分阶段安排综合防治项目。(四)政府领导,齐抓共管。各级政府要将地方病防治工作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领导,安排经费,确保地方病防治和监测工作扎实有效进行。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合作,发挥作用,推动地方病防治工作顺利开展。三、目标(一)总目标到2010年,全市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地方性氟中毒、疟疾及其它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等疾病的发病人数大幅度下降。开展地方性砷中毒、布鲁氏菌病等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制订相应的防治措施。(二)具体目标1、碘缺乏病(1)20*年,上犹、安远、定南三个已达到基本消除碘缺乏病县,要达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2)20*年,于都、XX县区达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3)2008年,XX县区达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4)到2010年,碘缺乏病区中小学生和家庭主妇防治知识知晓率应分别达到90%和85%。第2页共5页(5)消除碘缺乏病目标的县(市、区),进一步巩固防治成果,保持防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2、地方性氟中毒(1)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20*年,全市50%的病区村完成降氟改水工程的新建、修复或改建。到2010年,全市所有病区村完成降氟改水工程的新建、修复或改建。建立起维护改水工程正常运行的机制,保持改水工程处于良好运行状态,水质符合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2)到2010年,地方性氟中毒病区中小学生和家庭主妇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85%和70%以上。3、地方性砷中毒20*年,开展地方性砷中毒线索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