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决定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未来社会整体质量的重要因素。当教师好啊,教师是让这个重要因素发挥作用的人,是教育变革的的动力,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就此而言,所有学科的教师都应该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抱负和担当。为此,教师个人在教学中的目标,就应该不断推进,直至与社会(世界)的改善联系在一起。要担起实现这个目标的责任,老师们就得不断更新自我,变得更有活力、更有胜任力。探索,正是让我们变得更有力量的发动机。我们今天将用同课异构观摩研讨方式来探索特色课堂的意味,目的就是要发动和壮大这种力量!一、同课异构:同在哪里?异在何处?有一群人的同课异构,有一个人的同课异构,都很有研究价值。同在目标——确定课堂的目标,关键在价值定向,指的是人们认为学习者究竟应该学到什么,其中“最应该学到的”就是课堂的灵魂,应该是相同的。异在过程——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内容与方法(程序、策略)在时间、空间里的展开过程和展开状态可以变,可以个性化,可以特色化,可以不相同。二、课堂的灵魂,何以必须是价值定位?1.“知识”经课堂省察转化为生活“智慧”和“美德”灵魂,在中国文化里,是人死之后留下来的,还被人们念叨着的东西——精神,它承载着文化信息,承载着健康能量,所以才不死,才有生命力,可以活人世界产生积极影响。照此说来,课堂的灵魂是有价值辨认的,关注的重点是,人们认为对学习者更好地生活来说,什么才是最健康、最积极、最应该学习的?东西方文化有差异,但对灵魂的理解大同小异。苏格拉底认为,具备理性的灵魂是人成为人的关键。苏氏“灵魂三分”论很值得关注:灵魂的理性部分——(爱智)用来学习的灵魂的激情部分——(爱胜)用来发脾气的灵魂的欲望部分——(爱利)用来满足欲望的灵魂的这三部分中,苏格拉底认为只有理性部分只用来学习的。激情,欲望,人性固有。但激情与欲望,可以向善,也可以向恶。所以,苏氏强调学习灵魂的理性部分,目的正是要让激情与欲望始终处于理性的省察从而管控之中,使之避恶趋善。苏氏说“未经省察的生活不值得过”(“未经反思的人生没有意义”),就是指人活着不能没有理性,热爱理性就是“爱智”,就是爱智慧。在苏氏心目中,善是美德之首。古希腊雅典德尔菲神庙有两句箴言:“认识你自己”(强调内省,和谐的人格);“凡事勿过度”(强调外行——与人和社会相处)。苏氏的著名等式:知识=美德,美德=知识。置换一下即:理性=德性,爱智=爱德。一言以蔽之,懂得运用理性知识省察生活的人,才能过上“值得过”的生活。由苏氏“知识即美德”观点看,知识本身就含有价值辨认和价值引领意味——不仅知道知识是什么,而且知道如何正确运用知识,其重点就是理性。课堂是灵魂恰在于对知识的理性把握和运用:知道“是”什么、“不是”什么,也知道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还知道“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请注意“运用”一词,它是知识转化为智慧的关键。何谓智慧?事实不是智慧,知识不是智慧,智慧是指知识在生活中的恰当运用——能正确指引、帮助、支持人去幸福生活的知识运用。课堂教学就是要把知识转化为智慧。2.“价值”经课堂协商转化为人生“意义”和“规范”究竟什么是“价值”或“价值观”呢?抓住一个关键词“应该”或“应当”就易理解。复杂一些说,“作为一种概念,‘价值’包括有意识的主体视为‘应当’的一切态度、判断、影响与行为偏好。”[1]简单一些说,一言以蔽之,“价值观是指什么是人们认为应该的”。[2]——————————[1][美]德尼·古莱著.高、高戈译铦.残酷的选择:发展理念与伦理价值[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31.[2]乔安娜·勒梅泰.课程与评估架构中的价值观和宗旨:对十六国的考察[G].//环境与课程.BobMoon,PatriciaMurphy编.陈耀辉,冯施钰珩,陈瑞坚,译.香港: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2003:152.表面看,价值观是很主观的东西。实质上,价值观根植于文化,是有根据、有标准的。价值有许多种类,但主要有两类:“意义性价值”(“基本价值”或“终极价值”)。“规范性价值”(“操作性价值”或“工具性价值”)。“意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