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摘要:在当今中小学校教育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业不良而逐渐产生厌学情绪,成为“学困生”。为了转化“学困生”,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让他们摆脱学习困境,乐于学习,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笔者从“学困生”的表现、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和学困生的转化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关键词:学困生表现原因转化方法学困生,顾名思义,就是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魏书生曾经说过,如果培养一个优等生叫锦上添花,那么转化一个学困生就是雪中送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既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我们为人师者应尽的职责。学困生由于学业不良,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如果不及时予以帮扶,他们很可能厌倦学习,“破罐子破摔”,旷课、逃学以至辍学,最终在社会上游荡。由于他们的年纪小,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极容易沾染社会上的各种不良习气,久而久之,堕落成为社会上的不安定分子,严重影响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因此,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对于促进学困生本人的健康成长,维护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下面,我就从学困生的表现,学困生的成因和学困生的转化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学困生的表现1、学业不良学业不良是指学习成绩经常明显低于同龄学生的一般水平。由于跟不上学习进度,按时完不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任务,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家长的责备因此,极容易产生自卑、自暴自弃、逆反、厌学的心理,甚至出现逃学、打架等极端行为。2、厌学所谓厌学,就是学生不愿意学习,厌恶学习的一种不良心态和消极行为。有厌学心理的学生表现为对学习缺乏兴趣与好奇心,总以为自己不是读书的那块料,失去理想、信念的支持,迫于各方面压力被动学习,视学习为折磨,失去了自主学习的原动力。他们在课堂上不专心,东张西望,左顾右盼,魂不受舍,精神萎靡,爱做小动作;课后不能按时独立完成作业,抄袭作业或者根本不交作业,有的干脆旷课、逃学、上网,长此以往终会因升学无望而缀学。二、学困生形成的原因致使一些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不是单一的,而是主、客观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学校教育1、以升学为目标,搞学科应试精英教育各科任老师以学科为本位,固守应试教育,把应付升学考试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在德、智、体诸方面过于强调智育,教学中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正如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目前学校教育中仍存在惟“升学率”论学校办学质量,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惯常做法。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只关注少数学科成绩优秀的学生,对学困生缺少满腔热忱的指导和帮助,还经常把月考、练考等成绩排名并张榜公布,这极大的伤害和打击了学困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他们的上进心、进取心受挫。2、教师施教手段单一,教法呆板目前,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班额过大,对学生要求整齐划一,没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不适应学困生学习的实际需求,课后未对学困生进行及时、有效辅导。这样,日积月累,使他们负“债”累累,出现学习倦怠,最后彻底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基础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打下文化知识基础和做好初步生活的教育。”现在好多农村中小学完全背离了其办学宗旨和肩负的使命。一句话,现行的评价体系和考试制度,是造成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外因。(二)家庭教育影响1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是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之一。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1、父母及其长辈的溺爱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由于他们的百般照顾和呵护,使儿童失去了不少成长和发展机会,滋长了他们的惰性和依赖心理,表现在学习上就是怕吃苦,好逸恶劳,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2、现在有些家长把自己未实现的人生理想或臆想的更高愿望寄托在自己孩子身上,从而忽视了子女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而不是自己的“克隆”。这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孩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