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位加法》评析吴敏数学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它离不开抽象概括和逻辑推理等思维方式。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所以,数学的学科特点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而缩短这个距离往往可借助直观教学来实现。在直观教学中,不少教师采用直观演示,但演示时学生只能看,不能人人动手,其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必要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这一论述,阐明了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是思维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通过折折画画等动手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直接感性认识,再经过手脑并用,便可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再抽象概括,从而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这是符合儿童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的。现代教学要点是要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去听科学。社会需求的是有创新意识的开拓型、创造型人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开展动手操作是一条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演示、操作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大胆想象,积极思维,在操作活动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索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能力的功效。可见,操作具有其独特的意义。见于操作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数学中的重要性,我们教研组把“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本期的研究课题。围绕这一研究课题,危谊老师上了一堂西师版教材第二册《进位加法》。这堂课一共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引入。让生进行不进位加法和一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单独抽一道进位加法出来,让生说明是怎样进行口算的,生大多是用的凑十法。师板书在板上,以便进行对照。这一环节处理得非常好,既复习了旧知,又引入了新课,让学生明白了要利用学过的知识来学习今天的新知识。第二个环节,探索新知。出示主题图,让学生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图中的意思,让生齐读书上的问题。我认为这里应该让生说出图意以后,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问一共有多少辆车的,就让学生列式,如果不是就只问不答。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提问题有能力,又可以引入今天的学习。让生齐读问题,我认为这里太死。接着师问“谁会列式?”生列出的是“8+27”,“还可以怎么列?”“27+8”。这里师问还可以怎么列?非常的好,让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这里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赞可夫这句话说明了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为一种重要的内驱力。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予以肯定和热情表扬,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教师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使学生渐渐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作出“还有另解吗?”“试试看,再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一下!”的求异思考。然后全班先解决“27+8”这个算式,师让生用以前学过的摆小棒的方法解决这个难题,或者自己想其它的方法也可以。这里师放手让生自己自行探索问题的答案,让学生有一个思维的过程。在操作活动中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同时还保留着许多直观动作思维的形式,数学本身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教师如果只为学生提供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定律,而不给学生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学生很难化抽象为具体。因此,要重视操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眼看、耳听、手摸、口讲)进行感观认识,再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积极思维来获取知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智慧的鲜花是在手指尖上的。”因此,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