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立“四观”救“四失”【内容摘要】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国教育饱受诟病,在全社会犀利的目光之下,冷静反思每一个工作要素,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以便对症下药是我们的必修课。笔者以为,要想拨云见日,我们的家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树立四种观念,补救四种缺失,让孩子们在科学理性的教育乐园里健康成长。【关键词】状元情结人才观念攀比心理家校同质目前,一起大学生恶性杀人事件备受关注: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开车撞伤人后又连刺数刀致人死亡。联想到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极端事件,挑战公德者有之,残害动物者有之,跳楼自杀者有之,弑亲杀人者有之,面对可怕的血腥场景,想到消失的青春容颜,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学生怎么啦?报载,律师说药家鑫的成长道路没有污点,学习优秀、得过各种奖励,在成长过程中因父母管束过严、期望过高而积累了大量的负面情绪,心理脆弱,并曾厌世,杀人的原因是“心里不良情绪凝结”。可以想见,在过往的成长历程中,生命教育、法制教育和危机处理教育的可怕缺失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血的教训必须引起我们的深度思考:我们的教室里和家庭中还有多少个张家鑫、李家鑫和病家鑫?应该说,每一个教育者都是家长,每一个家长也都是教育者。纵观我们的校园和家庭,我们不难发现许许多多的遗憾和缺失。一、破除偏执的“状元情结”,树立全面的质量观“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啊好新鲜!”这是黄梅戏《女驸马》中大家耳熟能详的唱词。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形成了厚重的考试文化,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不是着眼于使人更加精神丰富、更加全面发展、更加人格健全,而是追求教育给人带来的功利结果。如“黄金屋”、“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学而优则仕”等等。尽管历史的巨轮早已不可逆转地驶入现代文明的快车道,但顽固的“状元”情结依然挥之不去。尽管早就没有了帽插宫花,没有了蟒袍玉带,可是很多人还是“千万里我追寻着你”。“过五关,斩六将,抢前争先得第一。”“要做就做NO.1”。英语单词里一个普普通通的序数词在我们这里成了千军万马挤破脑袋追求的对象。可是,那些红极一时的高考状元又成就几何呢?《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显示,从1977年至2006年的30年间,中国各省市县产出的1120余名高考状元中,没有发现一个在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状元”们的职业成就,远远低于社会预期。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选择专业时缺乏志向与主见,很少考虑职业发展前景和个人的兴趣特长。就像马拉松比赛,开始跑在前面的,并不代表你将来第一个冲过终点。可是,这些最终“泯然众人矣”的高考状元们当初是如何拔得头筹脱颖而出的呢?当年牺牲青春、流汗流泪甚至流血受罪究竟价值几何呢?同时,在一个个扬眉吐气的“状元郎”的身后,还有多少熬瞎了双眼、扭曲了脊梁,甚至伤了心丢了命的黯淡绿叶呢?我们需要效益,但追求效益决不能以违背党的教育方针,无视或牺牲大多数学生的情感、尊严,不顾学生品性养成为代价来换取。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指标和人事考核任免的依据,像抓GDP一样抓升学率的国度谈不上高质量;置学生身心健康于不顾,甚至不惜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和健全人格换来的质量不是我们追求的质量;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获得的应试能力不是质量,也无法成就创新型国家。信息化时代,应该做的是让孩子们感受学习的奇妙与乐趣,理解学习的意义比单纯的掌握知识更为重要。认清自身特点,找准努力方向,让健康作伴,与开心为伍,在学习中思考,在行动中体验,有健壮的身体,有健全的心智,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状元!二、转变狭隘的成功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时至今日,一些教师仍然以为考试分数高的学生才是人才,不习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际上,考试分数高的学生永远只能是一部分,由于考试频繁,大量学生还会时常出现波动。“分数高者为王,分数低的遭殃。”如果教师持这样的观点就容易长期的、不断的、沉重的打击那些考分低的学生。时间一长,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遭受凄风冷雨,甚至失去宝贵的自信心。一些家长的观念更为偏执,一门学科60分就及格,孩子经过努力能得个六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