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史记》教学内容及方法重构的思考《史记》记述了华夏文明五千年历史的五分之三,它使一个古老的民族从此有了自己的家谱,它用传神的笔墨写活了一个个历史人物,它以取之不尽的历史文化源泉,滋养着中华文化的沃野旷畴。这段文字道出了的重要地位和学习《史记》的重要价值。但是由于高中阶段的教学特点,决定着教学方式,无法全面的去解读它,在具体的实践中我是这样处理的。一、教材处理精选择,知识讲解重积累1.篇篇涉及,取舍有度。具体来说,全文都上的大约在10篇,包括《太史公自序》《高祖本纪》《李将军列传》《孔子世家》《管仲列传》《屈原列传》《项羽本纪》《刺客列传》《淮阴侯列传》《魏公子列传》。《夏本纪》《鲁周公世家》《河渠书》《六国年表》四篇要求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掌握部分书底注释,老师只是选讲其中的画线句子或重要语段。《滑稽列传》《秦始皇本纪》《赵世家》等篇目只选讲其中的一段或几段。2.打好文化底蕴,重视知识的积累。一是全面积累文言词汇,以适应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学生学完《史记》选读后,应当能较为顺利地完成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二是进一步积累写作素材。《史记》选读里有活生生的历史人物,他们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思想,完全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三是提高思想水平,感悟传统文化。通过学习《史记》选读,学生可以从历史人物的悲欢离合,升降得失中感悟到许多人生的道理,了解到许多历史发展的真相,提升学生的思想。四是打好写作的底子。语文教学里很多东西不是直接发挥它的作用,但它会熔铸成一种底蕴、一种气度,到时候会自然展现在笔端。韩愈写文章之前要看一看史记之后才动笔,这可以看作是吸收其气度的一种行为吧。因此,学习《史记》其实打好写作底子的问题。学生语文水平不高,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读中国古典的东西太少。学习《史记》应当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第三拓展知识短文和研究性学习材料。知识短文要以练为主,辅以精讲,适当拓宽。研究性学习材料灵活处理,有的可以穿插在课文里,有的可以与课外练笔结合起来。二、构建基本课型及课例,突出学生主体1.串讲为主,强化学方法指导。串讲是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最重要的基本方法。一般来说,难的课文串讲效果就是比较好。《史记》选读中的《孔子世家》《屈原列传》《淮阴侯列传》等一些篇目中的一些段落都比较艰深,这时不妨进行串讲。串讲内容首先是对字词句的解释与翻译,要讲得清晰准确,不仅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而且还给学生一种翻译的示范,更重要的是还有可能给学生一种文言文学习的启示。如“虽”,有时候作“虽然”讲,有时候作“即使”讲,二者区别在于一个是成为事实,一个未成为事实;一个是已然,一个是未然。如“请”有时作表敬副词,译为请允许我,有时作动词,译为请求。“稍”在古汉语中多作渐渐讲,而“少”多作稍微讲。这些在讲解过程中要说清。讲解要善于融入文化、启迪思想。学习《项羽本记》一文时,我给学生讲述了宿迁的一个古老的传说,大意是说,项羽早年巧遇一神仙,神仙欲在第二天早上传智慧仙丹与他,恰巧被刘邦偷听。刘邦第二天早早来到骗到了智慧仙丹。项羽赶来的时候,仙人才明白,只好传给他力量,让他凭借着力气去争雄天下。这个故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刘项二人的特点,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世家》一文后半部分,记述了孔子编述六经的故事,文字艰深,不妨一讲。我在讲解“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一句时,补充讲解了“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孔子称“克”称“郑伯”称“段”都是的深刻用意的。还可以讲一讲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还可以讲一讲颜征在与叔梁纥的故事。这样讲述或许能增加一些文化色彩,学生能学得更为深入一些。2.点拨讨论,自学为主。一些课文或一些段落并不艰深,有的书底注释和旁注都比较详细,1这时可以适当地点拨,以学生的自学与讨论为主。点拨可以在自学讨论之前集中进行。比如,学习《滑稽列传》一文时,可以先将需要注意的,需要补充的二三十个词语先讲给学生,然后再让学生自读讨论。有的点拨可以随文章学习过程中进行,还有的点拨要以放到学生的自读讨论之后。《管仲列传》一文比较容易,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