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怎样确定教学内容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所谓教学内容的广度,是指知识的范围或知识的量。从信息论的角度说就是一节课传输给同学的信息量。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大,知识点过多,同学难以接受;而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少,知识点过少,也会浪费时间,不利于调动同学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内容的广度要确定得合理,与知识的难易和同学的条件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难理解的知识要少一点,容易理解的知识可适当多一些;对低年级同学教学的步子要小一点,对高年级同学教学的步子要大一点。例如,低年级教学连减的两步应用题,一节课要使同学掌握两种解法就比较紧,有的同学往往分不清两种解法,假如分成两节课来教学,效果就好一些。中年级教学分数的初步熟悉,对同学来说新概念比较难建立,也可以步子小一点,第一节课教学几分之一,第二节课再教学几分之几,以利于通过较多的操作、直观给同学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 到了高年级再讲分数概念,同学已经有了一定基础,进行抽象概括时可以适当加快进度。有些教学内容,从知识点上看并不一定难,但是所选的数目大小往往会影响知识的难易。例如,在中年级教学四则混合运算,假如数目过大,步数过多,就会增加知识的难度。高年级教学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假如数目比较大,也会增加知识的难度。因此,大纲、教材中对上述内容的教学都限定数目的大小和运算步数的多少,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内容的深度一般是指知识的抽象概括的水平。同样的教学内容可以有不同的深度,选择什么样的深度往往是依据同学的思维进展水平来确定的。例如,低年级教学加、减法的熟悉,只要通过操作、直观使同学了解,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算;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是多少,用减法算。到高年级教学加、减法就可以采纳定义的形式说明加、减法的意义。 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当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几个知识点时,往往必须要确定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以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基本的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同学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或者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影响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例如,一年级教学 5 的熟悉,由于同学入学前一般都能按实物点数,就不宜在主题画上用过多的时间去学习数数,而应把 5 的组成和写数字 5 作为教学的重点。一般地说,数学的基本概念、法则、公式、性质都是教学的重点,同学必须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但是其中也有主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