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的际遇》教案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体会作者对北大的特殊的思想感情。2、发现、理解作者对北大的评价;3、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过程方法目标: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和富于变化的语言。情感态度目标:1、感悟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在无边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2、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教学重难点:1、注意文中第一人称与二、三人称交替使用的特点和作用。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者适当点拨、指导。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同学们,青春时节,是人生的春天,是孕育理想、确立志向的最佳时期;青春时节,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是挖掘生命潜能、开发人生智慧的关键时期。十三、四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你准备怎样度过这一段青春时光?(学生交流)是的,只有知识才能让我们的青春焕发绚丽的光彩,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走向辉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少年大学生田晓菲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一篇文章《十三岁的际遇》(板书课题,作者)作者简介:田晓菲,天津人。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它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后来,并在初中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少年早慧。13岁从天津十三中学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代表作:有《爱之歌》(诗集,1988),《生活的单行道》(散文集1993),《秋水堂论金瓶梅》(2003),《尘几录:陶潜与手抄本文化》二、预习检查:1、注音沉淀呜咽安恬撷取哺育2、根据拼音写汉字qi6ngl6ngshe足xu语bing弃(xi)利3、填成语白过隙然回首一视同谈笑风通幽径三、整体感知课文:1、默读全文,理清思路:1.(1-3)写作本文的缘起北大图书馆2.(4-13)北大为每个学子展示了动人的新世界3.(14-18)我是不系之舟北大的人1(明确:从过去写到现在,从现在写到未来,层次井然,构思精巧,开头以北大“沉静而美丽的湖光塔影”起笔,最后以暮年归来“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的梦幻结束全文,既首尾呼应,又增加了抒情色彩。)四、概括文章要点,理解文章内容(一)快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概括作者7岁到16岁的四个生活剪影:7岁的见到一张泛黄的北大照片,第一次知道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北大”。10岁的过北大校门而不顾,坚信自己会成为北大的学生,要保持新鲜感。13岁的考入北大,从此在北大成长。16岁的为纪念北大九十年校庆之际创作此文回顾两年北大生活,展望未来,渴望创造与飞翔。明确:七至十六岁的生活:7岁初知北大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向往10岁初见北大固执地扭过头自信13岁进入北大没想到这么快自信16岁感悟北大不胜凉意茫然若失2、朗读第4段,说说这一段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两年的生活产生的感受?(二)轻声快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理解作者蕴涵的情思。1、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去写北大的?北大的图书馆北大的人:同学、老师、我2、学习课文第6--9节,思考:(1)入学之初,她有一句雄壮的誓言,你知道吗?从中可以看出怎样的思想?自信。(2)她看到图书馆有那么多书,心里怎么想的?插叙1983年在青岛国夏令营时发生的一件事情有何意义?渺小、无知。以当年上铺女孩面对知识丰富的我们而哭泣来印证我才进北大时渺小、无知的心情,为下午作者不断的探寻做铺垫。(3)北大的图书馆为她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作者对北大的图书馆有何评价?对她的影响是什么?评价: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微风吹拂的窗口,透进纯洁的真理之光。影响:1、我的心情变得沉静,愉悦,安详。2、我开始思索,开始怀疑,开始摒弃,开始相信。3、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飞翔。明确:循着行文的思路,根据题目的要求,寻找为我所用的点,这些点可能分散在文章中间,需要仔细辨析,逐一寻找,不可遗漏,必要时需要做一定的概括。3、学习课文第10----12段,思考:(1)她喜欢北大的哪些人,她看到了什么?同学、老师。同学:专注入迷,敏感,纯洁,犀利与机智,充满生机与活力。——感知北大特有的敏感,特有的纯洁;感受到北大清新自由的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