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华南虎》课乐清市育英学校程洪先一、说诗歌教学的价值取向诗歌教学的价值取向其实就决定了诗歌教学的中心目标。现代诗人王家新说,诗歌是无法对公众讲话的,它只能对一个特定的对象讲话。诗歌的价值取向其实就是诠释诗歌中诗人“对一个特定对象讲话”的“意思”。这种“意思”就是通常我们的讲的“意境”。我个人认为在《华南虎》这篇诗歌中,诗人牛汉在“诗”中所表达的“意思”就是诗人对处在困顿年代(文革)中的“我一类人”一种思想和精神上的“自醒自强的救赎”,即诗人从华南虎这个物象上得到的一种刺激:思想意志力的鞭笞。诗人感觉这个思想意志力在华南虎身上的呈现是不断“上升”,而在这种“上升”的过程中,生活的磨难和挫折所带来的“痛苦”就在同时“下降”。于此,我教学本诗就是力图呈现诗歌中这种“运动的”“意思”。二、说教学本诗歌的教学策略基于七年级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认知水平,教学的时候我主要采取朗读体验和品读推想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基于本诗歌主要是以“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行文,老师提问的线索就基本围绕以下几个方向来推进课堂教学:1、华南虎在哪?那的环境怎样?2、华南虎在那里以怎样的姿态生活?3、观众看到了怎样的一只华南虎?4、“我”看到了一只怎样的华南虎?这样的问题设计一方面与诗歌的行文相照应,另一方面有利于凸显和化解教学中“如何理解华南虎的象征蕴含”这一重难点,也顺于学生有层次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老师结合线索问题在朗读和品析中层层推进课堂教学。三、说教学过程(一)朗读诗歌,援疑而问,初步和文本对话。1、以“为什么”的形式追问诗歌中你朗读的疑惑。2、老师整理归纳学生的疑惑,形成有秩序的问题系统,以此和预设的提问线索相联,自然顺势层层推进课堂教学。(二)就问品读,品析词句,探寻华南虎的心声。1、中心提问:华南虎在哪?引导:在桂林,小小的动物园里的笼中。品读:小小,读出“轻、缓、低沉”的语气和基调;追问:在笼中,意味什么,你们“看到”了一只怎样的华南虎?引导:失去自由的,被囚禁的华南虎。2、心理独白:这样的一只华南虎,有着怎样的心声?引导:还我的“家”啊,还我的自由啊!在痛苦的渴求!3、不错,这是一个痛苦的地方,身被囚禁,丧失自由。华南虎还遭受了什么痛苦吗?1预设:被石块砸、被厉声呵斥、被劝诱(戏弄)——无知的观众;每个趾爪全都是破碎的,是活活地铰掉的吗——无畏的凶徒;角色朗读,齐声读:读出一种悲愤。链接:4、小结:你们此时“看”到了怎样的一只华南虎?引导:弱体倍受摧残,心灵满是创伤,靠近身边的是“铁笼”“铁栅栏”,远离身边的是“嘲讽”“戏弄”“残害”的观众!追问:这是怎样的一个环境,一个年代?(1)出示文革背景以及作者的遭遇。(2)解析意象:A华南虎有什么象征意义?华南虎就是一切遭受迫害或生活磨难的“伟大”的“人”。B观众:麻木不仁的,胆怯的“旁观者”。5、心理推想:此时你觉得华南虎的心理世界是怎样的?(1)小组交流;(2)老师引导:关键词——伤心,可怜?失望,绝望?(3)引导品读:可怜,绝望的是观众,我们看到华南虎以怎样的“生活姿态”面对这惨淡的现实?6、品读华南虎的“生活姿态”:(1)背对。。。安详。。。一概不理。。。悠悠地。。。(2)概括意象:一颗高贵的灵魂!(3)指导朗读:读出一种悠然,一种惊奇。(三)深度品读,解析华南虎的意象蕴含。1、华南虎有愤怒吗?有反抗吗?为什么?预设:不能!不敢!不屑!不能,因为身被囚禁,脚趾牙齿都被铰掉锯掉。不敢,因为反抗,或许会遭受更多更大的打击;不屑,因为。。。。鲁迅说,对人的最高藐视就是不理不睬!2、引导品读,探析华南虎身上的“反抗”精神。(1)我看见铁笼里,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地血淋淋的沟壑,像闪电般那般耀眼刺目!(2)品析归纳:我看到了这只华南虎身上的什么精神蕴含?意象确定:思想的意志力鲜明展现!链接:海子的《夜色》的短诗中写道:“在夜色中/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3)诗人说:“我终于明白……”明白了什么?引导:面对生活的困顿,面对生活的磨难,华南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