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留侯论》练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匹夫见辱,拔剑而起见辱:受辱。B.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过:过分。C.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折:折辱,羞辱。D.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敝:衰败。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①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②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C.①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D.①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②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作为观点“忍”的论据的一组是()①郑伯肉袒牵羊以迎②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③养其全锋而待其敝④特出荆轲,聶政之计⑤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⑥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刘邦、项羽成败的原因只在于“能忍”和“不能忍”之间,而张良促进了刘邦的“忍”。B.文章的结尾转向对张良外貌的评说,这进一步点明了题旨。C.张良能够“忍小忿而就大谋”,得益于黄石公对他的考验。D.黄石公送给张良的那本书,对提高张良的谋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②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③非子房其谁全之附:【背景链接】2留侯张良(?-前186年),字子房,城父(今河南郏县东)人。先辈事韩国为相。韩被秦灭后,子房倾家财而求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县东南)以百二十斤铁椎狙击秦始皇,未中,遂更名改姓逃至下邳(今江苏徐州市),汉立国后因功封侯,依封地名称留侯。传说他在下邳桥上遇上黄石公,后者故意将鞋子掉到桥下,让张良拾起来给他穿上,张良只得照办,如是者反复三次,黄石公说:孺子可教矣,就将《太公兵法》一书授与张良,并说:读此则为王者师矣。此后的事情当然是证明此说不谬。《留侯论》是苏轼青年时代应制科考试时的文章,但却写得新意叠出,雄辨滔滔,有着论辨文必不可少的磅礴气势。[补充史实]阅读理解下面的文字。(学生自读,讨论,质疑,师生共同解疑)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语在淮阴事中。(韩信已破齐,使人言曰:“齐边楚,权轻,不为假王,恐不能安齐。”汉王欲攻之。留侯曰:“不如因而立之,使自为守。”乃遣张良操印绶立韩信为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