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第一课时【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2、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1)弃甲曳()兵(2)涂()有饿piǎo()(3)鸡豚()狗彘()之畜()(4)数()罟()不入wū()池(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ì()之义(9)然而不王()者【学习目标】掌握文章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以及特殊句式的用法。如“食”、“时”、“之”、“于”、“以”、“则”等。1、指出下列划线字的活用特点(1)填然鼓之(2)树之以桑(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4)谨庠序之教(5)然而不王者(6)王无罪岁(7)是使民养生丧死(8)谨庠序之教2、请指出下列句子的古今异义词(1)弃甲曳兵而走(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3)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3、通假字(1)无失其时(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4、一词多义食谷不可胜食也时不违农时狗彘食人食无失其时以请以战喻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斧斤以时入山林于寡人之于国也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填然鼓之则移其民于河东之寡人之于国也则五亩之宅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申之以孝悌之义5、请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并翻译成现代文。(1)非我也,岁也。(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3)养生丧(sāng)死无憾,王道之始也。(4)未之有也。(5)鸡豚狗彘之畜(6)移其粟于河内(7)树之以桑(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9)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10)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11)申之以孝悌之义(1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当堂检测】1、与“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一句中“是”用法相同的是()A惟利是图B各是其所是C谁能定是非之真D是谁之过与2、选出与“谷不可胜食也”中“也”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B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3、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直不百步耳译:只是没有逃跑一百步罢了。B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五十步然后停下来。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非我也,兵也”?译:这怎么能对刺伤人之后而致人于死地感到奇怪呢?D未之有也译:没有这样的事情啊。第二课时【自主学习】1、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1)刻画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书中对只图享乐,而又妄想称霸的齐宣王;对平时不行“仁政”,到关键的时刻施一点小恩小惠就沾沾自喜的梁惠王都刻画得淋漓尽致。(2)雄辩。孟子的散文特别显示了灵活多样的论辩方法,表现出高超的论辩艺术。a.善于抓住对方心理,因势利导,诱其就范。b.采用迂回战术,先设好圈套,让对方钻进去,然后乘其不备,突然袭击。c.先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其理论弱点,当找到突破口之后,再发动猛烈反击。d.孟子还有些正面的议论,能够围绕中心观点,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如天时地不如地利、鱼我所欲也等。(3)善于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他的比喻多种多样,方法自如,毫无牵强造作之感。有的用寓言故事来喻,有的用事物来喻;有的用三言两语,有的是一个小故事,平易通俗而又发人深省。(4)语言明白晓畅,浅显自然,通俗易懂,明快畅达,精炼准确。有口语特点,又带有强烈的感情和气势。【学习目标】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整体感知(一)诵读第1段。(可用原文回答)思考:1.这篇课文记录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2.梁惠王的困惑究竟在哪里?产生这种困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二)诵读第2、3、4段。思考:“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孟子用于此,有什么作用?(三)诵读第5、6、7段。思考:阅读文章的第3部分,看孟子实行“王道”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