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历史转折》的教学设计鹤壁七中丁琳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背景、内容及意义;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二)能力目标:分析真理标准讨论是如何突破“两个凡是”的禁锢从而掀起思想解放运动,培养历史分析的思维能力;综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理解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培养历史综合的思维能力。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对比十一届三中全会和遵义会议,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目标:认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我党的根本思想路线,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培养不迷信权威、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和健康情感;从拨乱反正的史实中,认识我党具有正视现实、改正错误、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品格,激发爱党情怀。二、教学要点(一)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二)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在联系。三、教学方法情景互动六步教学模式四、教学过程第一部分:【激趣导入】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从1978年冬天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走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完成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让我们一起走进第8课,去领略那振奋人心的时刻。【预期效果】:用歌曲形式导入,让学生进行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的同时,明白我党在国家、民族面临历史抉择的重要关头,为我们国家、民族所作的巨大贡献。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之情,立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浪潮。第二部分:学习新课(1)两年的徘徊时期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四人帮”被打倒了,但并未立即将“历史转折”提上议事日程,而是延迟到1978年才起步。这两年,既是失去的两年,又是积累和酝酿的两年。这种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是怎么形成的呢?【展示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时间、背景、内容及意义;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自主学习】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学生回答:一方面,“文革”结束后,人们迫切希望国家能够尽快地拨乱反正,开创美好的局面。另一方面,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仍坚持“左”的思想路线,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但大家知道“两个凡是”的具体内容吗?这“两个凡是”的方针是正确的吗?大家分小组讨论,然后陈述理由。【生生合作】学生各小组经过热烈讨论后,各小组代表回答。答案可能如下:A、“两个凡是”指的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B、不对,毛泽东虽然是个伟大的革命领袖,但也不可能每一句话都对呀。C、不对,毛泽东要是都对的话,党和国家也不会遭受“文革”那样大的挫折了D、不对,我们不能把毛泽东的话当作金科玉律,因为他的某些决策、指示会因客观条件的变化而过时的。【预期效果】:在分组讨论中,突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特点,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意识。在这种开放、热烈的气氛中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学。教师:华国锋主持中央工作之后修改了《国歌》的歌词,改后的《国歌》是:“前进/全中华民族的人民/伟大的领袖领导我们继续长征/万众一心奔向共产主义明天/建设祖国保卫祖国英勇的斗争/前进、前进、前进/我们千秋万代高举毛泽东旗帜/前进/高举毛泽东旗帜/前进、前进、前进/进!”这就是坚持“两个凡是”的一个具体的表现。正是由于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路线,使得国家各项工作出现了徘徊不前的局面。既然“两个凡是”的方针是错误的,那当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华国锋)为什么要坚持这一错误?这主要是有人想利用毛泽东思想的权威性,来树立自己作为毛主席“忠实可靠”的接班人的“合法地位”,搞新的个人崇拜,并借此维持“文化大革命”后期的“既定方针”。由于当时“两个凡是”依然束缚人们的思想,人们还没有从“文革”的阴影中走出来。因此,不否定“两个凡是”,就不能为以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扫清思想障碍。【预期效果】:激发学生的思想,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让学生明白“两个凡是”方针的危害性及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进行思想解放运动的必要性。(2)思想解放运动【师生互动】教师:为冲破“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