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多读课外书如何培养学生多读课外书一、让课内阅读的巧妙拓展带动课外阅读。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战场,我们要善于通过课堂教学,带动课外阅读。做到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1.根据课文同一主题拓展文章:学完《三顾茅庐》推荐学生读《三国演义》的其他故事,学完《飞夺泸定桥》推荐学生读《西行漫记》,《红星闪耀中国》(西行漫记)作者埃德加·斯诺。学完《鸽血染红的求救信》打算推荐学生读《一头战象》。我们《语文教师教学用书》里面推荐的文章有的也很好。比如学完《花边饺子》教参92页后面的梁晓声的《慈母情深》,《军犬黑子》教参143页的《军犬并不缺少的故事》这些文章就在我们的身边,举手可读啊!2.同一个作者的文章拓展:我们都知道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名家名篇,比如学完老舍的《风》,推荐学生读老舍的《养花》、《猫》、《母鸡》等。学完贾平凹的《地平线》推荐学生读他的《丑石》,学完季羡林的《夹竹桃》推荐学生读《小树苗与大树的对话》或读作者的原文。“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语文教材中不乏名家名篇或名著的节选、缩写。以此为契机,在教学前后,教师把原文、原著推荐给学生,学生再由整体到局部、局部到整体的阅读中,不仅能立体地理解课文,而且可以建立起读名著、名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我们可以在学完《海上日出》时推荐巴金的《给家乡孩子的信》(被选为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课文、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期课文),《索桥的故事》被选为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课文。《鸟的天堂》被选为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文、长春版五年级下册课文,把这些文章推荐给学生。最方便的是同一位著名诗人诗词的拓展,比如我们课本中有许多李白、杜甫的诗,都可以拓展。3.不同体裁的拓展:五年级下册学了余光中的《乡愁》,就可以推荐学生读席慕容的《乡愁》,冰心的《乡愁》,甚至听听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乡愁》,让学生体会不同的乡愁。二、让丰富多彩的活动成为学生爱上课外阅读的助跑器。结合国庆节,向学生推荐一些介绍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壮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书籍,让学生阅读后进一步了解祖国的过去和现在,从而更加热爱祖国。每年四月二日安徒生诞生日作为“班级读书日”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每周四是我们学校的无作业日,如果没有其他的事项,我就利用这个时间鼓励孩子多读书,有时下发“积累卡”,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督促还缺乏自觉读书的孩子,也便于老师了解孩子对书籍的喜好,达成第二天早晨交流的共识。三、让老师的文章为学生的阅读打开又一扇天窗“亲其师而信其道”这是真理。我常常把自己写的随笔啊,日记啊,自由诗啊---读给孩子们听,发给孩子们读,他们的兴致出奇的浓厚,读老师写的文章让孩子们了解了老师的生活,走进了彼此的心中,是一种别样的读书的风景线,也积淀了浓郁的师生情。四、分年段的有效引导是读书征途的一盏指路灯要克服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要选择那些内容健康、形式新颖、形象生动、深浅适度、任凭时间磨洗仍然光辉夺目的读物推荐给学生。我们教师在这时就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做一盏指路灯。应根据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推荐不同的书籍。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的阅读。如低年级学生学完《丑小鸭》之后推荐《安徒生童话》,中、高年级学生学完《三借芭蕉扇》,推荐《西游记》,每周介绍一本好书,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五、让“漂动”的书架,营造“阅读班风”充分利用好学校的“漂书台”和班级的“漂书架”,营造一个书香浓郁的阅读环境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来说是行之有效的。为了扩大孩子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应充分发挥学校“漂书台”以及班级“漂书架”的作用,不断更新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