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质提升过程中的心理干预主讲:张忠南京体院心理学专职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南京大学在读博士生我国大中小学生存在肺活量水平继续呈下降趋势,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肥胖检出率继续上升,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等问题。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趋势开始得到遏制,如肺活量水平出现上升拐点,爆发力素质(立定跳远)和柔韧素质(坐位体前屈)出现好转、耐力素质显现止“跌”、力量素质(握力)继续提高。但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并出现低龄化倾向,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教育部关于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教育部关于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一、我国中小学生体质现状分析中国2010年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张子龙等,2013)发现我国7-18岁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综合评分及格率为71.3%男女生及格率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男生(74.2%)高于女生(68.4%)乡村学生(72.6%)高于城市学生(70.0%)“”“”社会经济水平好中地区学生及格率(71.4%,71.7%)“”高于社会经济水平差地区的学生(70.9%)学校体育课时充足及格率(76.0%)高于体育课时不足的学生(65.9%)超重肥胖学生及格率(57.6%)低于非超重肥胖学生(73.6%)≤每天写作业2h学生及格率(68.1%)≥高于每天写作业2h学生(62.3%)每天看电视、用计算机和玩游戏时间>2h学生及格率(62.7%)≤低于2h学生(66.7%)≥每天参加体育锻炼1h学生及格率(74.7%)高于锻炼<1h学生(64.0%)运动生物化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体质提升运动营养学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一)什么是心理干预二、“心理干预”的概念与必要性心理干预的内容与方式健康促进预防性干预心理治疗•干预面向普通人群•目标是促进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干预针对高危人群•目标是减少发生心理障碍的危险性•干预针对那些已出现心理障碍的个体•目标是减轻障碍一级干预三级干预二级干预(二)“心理干预”的必要性1、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需要2、提高体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需要3、克服学生体育活动中诸多心理问题的需要(一)发展性原则不只是要解决少数或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将心理学的原理和技术融入体育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促进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体质的改善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注意的方面:抓“两头”促“中间”三、心理干预的原则(二)主体性原则所谓主体性原则是指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调主动参与、主动体验、主动选择、主动尝试、主动解决问题,主动分享收获和经验。要注意的方面:教师:牵——扶——放学生:他主——自主(三)针对性原则是指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灵活地、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干预。这里的特点包括:年级特点;性别特点;表现特点;个性特点;问题特点。问题类型主要表现态度对体育课的地位、作用、内容与形式及体育老师存有偏见,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体育课就是跑跑步、做做操、玩玩球;是学习外的一种负担。情感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前或课中存在焦虑、紧张、担忧甚至恐惧等不良情绪;存在挫败感、自卑(肥胖者、体弱者)、厌恶等情感。意志怕吃苦,能偷懒则偷懒;常半途而废、知难而退;课外体育锻炼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行为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注意力不集中;不肯动;不愿参与;应付;质疑;退缩;借故缺课。动机不愿全力以赴,出工不出力;提不起精神,对老师提出的要求敷衍了事。兴趣对长跑、力量练习等项目不参与或参与不积极;兴趣是短暂性的,缺乏稳定性。四、学生体质提升过程中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一)学生体质提升过程中心理干预的内容对体育活动价值的认知运动兴趣的培养运动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体育态度的形成与转变积极情感的体验意志力的培养五、如何进行心理干预1、对体育活动价值的认知学生的体育态度受他们对体育活动价值认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