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新城道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内容及步骤:[作者及创作背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念奴娇赤壁怀古》、《题西林壁》。苏轼的诗,风格丰富多彩,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和南宋的辛弃疾形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问题导引]1.“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作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提示: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气就突然放晴了。“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我”心想事成。一方面是有隐曲委婉表达之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准备进山,急切期盼天晴。所以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雨”声特别厌烦,特别敏感。所以,雨一停,他首先感到的是檐间滴雨声被“吹断”了。2.试着描绘此诗句“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的意境。提示:岭上积聚了晴云,好象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象挂上了铜钲。3.第二、第三两联写景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提示:第二联写野外远景,运用比喻手法,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第三联写农家近景,运用拟人手法,在沐浴了一场春雨之后,“野桃”向着朝阳笑脸迎人,“溪柳”在春风里翩翩起舞。出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穿山越岭,再往前行,才看到了桃花、竹篱等,这两联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扬州慢》《新城道中》学案作者:加入日期:13-05-13《扬州慢》《新城道中》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掌握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鉴赏本词用典的技法2、了解《新城道中》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习重难点:同上学习时数:一课时学习内容和过程:一、.预习学案:1、苏轼:字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_,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念奴娇赤壁怀古》、《题西林壁》。2、姜夔,南宋词人、诗人。字尧章。人称__________________。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今存词八十多首,多为记游、咏物和抒写个人身世、离别相思之作,偶然也流露出对于时事的感慨。其词情意真挚,格律严密,语言华美,风格清幽冷隽,有以瘦硬清刚之笔调矫婉约词媚无力之意。代表作《暗香》、《疏影》、《扬州慢》。著有《白石道人诗集》、集中存诗180余首,词80多首。二、赏析学案:1、在小序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何写这首词,以及写本词的目的,即抒发“黍离之悲”。(找出有关词句)说说作者是如何抒发自己的“黍离之悲”的?2、本词着重用了虚实相生的写作技巧,请具体分析。三.演练学案阅读《新城道中》回答下列问题1.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整体来看起到什么作用?2.尾联“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又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新城道中(其一)学案组题康建英时间3月21日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2、把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学习重点1、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方法。学习过程导读1、作者简介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