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教学评价现状经过近几年的培训、学习,新课程的理论已较为普遍被广大教师认可并运用。在教学评价方面也在发生可喜的变化,思想品德课教学评价正在新课程理念下不断完善。以课堂教学为主思想品德课教学评价我们可以看出其中的变化。(附表见后)1、评价由重知识考查向学生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习惯考查转变。思想品德课本质上不是知识,不是为了要记住什么,背了什么,而是在于日常的践行,最终呈现在一个人日常道德行为里,并养成一种稳定的思维方式,变成实践行为,是知行的统一。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规定,“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在“分类目标”中,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了首要位置,其次是“能力”,第三是“知识”。这充分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程“思想性是灵魂”的基本特征,这与其它学科将“知识”放在第一位是最大的差别。教材中知识的呈现是不可缺少的,但这些知识的呈现和给出不是为了背诵和识记,而是使这一知识成为解决生活中新知识、新问题的基础,成为道德成长的基础,并以此为线索,扩展自己的知识,使师生扩大视野,丰富头脑和心胸,并依托知识,进行更深层面的对话。在知识扩展的过程中,使认识得以提升,再通过实践,内化为品质,外化为完整的人格。可见,思想品德中的知识是学生认识提升的基础、桥梁和手段,可以说是道德品质、法律观念、心理品质和爱国情感、民族精神等形成的必要准备。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离不开相关的知识来支撑,但思想品德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是用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践行,并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因此,在评价中,应把握好知识部分的比重,侧重对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的评价和考查,即对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后所形成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逐步形成的行为习惯的考查。这一点,在近三年来的各年级的质量检测中可以看到,运用大量的贴近学生鲜活的实例和情景来考查评价。2、评价由侧重“选拔”向侧重“学生发展”转变,变“考查学生的过去”为“帮助学生的未来”。关注每个学生的意识、情感、个性和内心世界。在传统考试评价中,过重强调和重视“选拔”的功能,更多考虑的是为上一级学校选拔掌握知识扎实的顶尖学生,过于考查学生以往学习的知识,检验学生学了多少,背诵了多少,却忽视学生的“未来发展”。致使本来是“大众化”的基础教育成了面对少数升学需要的“精英”教育。在新的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思想品德课程评价,应向思想品德学科教育规律靠拢,要面向每个学生,使其为每个学生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具备必要的道德、心理、法律等知识,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服务,为学生过健康有意义的生活奠基。学生是有意识、有感情和内心世界的。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塑造其美好的心灵,须借助思想文化传统,弘扬人文精神。评价是整个教育过程的一部分,作为充满人文性的思想品德课程,其学习情况的评价,也必须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意识和内心世界,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为每个学生的发展着想。这样的评价不可能仅靠一张纸一支笔就可以解决,更多的是要靠新课程所提倡的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等方法来有效实现。而这些方法也越来越多的为广大教师所熟悉并积极运用。3、评价由重结果的“单一考试评价”向重过程的“多元性评价”转变。更加重视思想品质形成的渐进性和渗透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规律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在学生不断拓展的生活中适合其形成和发展的道德、文化环境中,通过感染、碰撞,甚至扬弃等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渐塑造而成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决不是为了学生在考试评价中取得多少分数,而在于让学生通过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渐形成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