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平均数的再认识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节课旨在使学生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平均数的不同方法。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地应用,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灵活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设计有如下特点:1.有冲突才会有探究,有认知才会建构。通过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认知结构上产生冲突,使之成为学生重新建构认知的良好契机。在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发现新知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中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这样,学生不但完成了对新知的整合与建构,而且把探索求知、发现新知的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2.有合作才会有交流,有补充才愈完善。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合作与交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组内讨论、同桌交流体现了各层次学生对知识的不同理解。在交流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与智慧都被整个群体共享,学生对平均数的再认识更全面、更深入。课前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学具准备:作业纸、直尺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复习引入。(5分钟)1.说一说平均数有哪些特点?2.下面是五年级三班7名同学的身高,求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1421471431481451441463.引入新课。1.小组内讨论、交流,通过回顾,说出平均数的特点:平均数能很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2.回顾学过的知识,尝试独立解决问题。(142+147+143+148+145+144+146)÷7=145(厘米)3.明确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1.要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通常用什么数来表示?二、探究新知。1.探究平均数在乘车买票问1.(1)通过阅读课件上的文字资料,明确一名成年人2.下面是五年级一班7名同学的体重,求他们的平均体重是(20分钟)题中的作用。(1)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的规定。(2)组织学生讨论:1.2m这个数据可能是如何得到的?(3)根据教材上的信息,引导学生解释免票线确定的合理性。2.探究平均数在评分问题中的应用。(1)课件出示教材87页统计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2)引导学生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3)引导学生明确:在实际比赛中的记分方法。(4)引导学生说出歌手大赛记分方法的道理。(5)组织学生按照新的记分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3.引导学生说一说:你对平均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m的儿童免费乘车。(2)小组内讨论、交流、猜测,这个数据可能是调查了一些6岁儿童的身高,也可能是这些儿童身高的平均数。(3)小组内交流:由于大部分学龄前儿童身高都小于1.2m,所以免票线确定为1.2m是合理的。2.(1)观察统计表,交流从统计表中获取的数学信息。(2)独立尝试填表,并在小组内订正。给三位选手排出名次。(3)通过老师的讲解,知道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都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4)通过同桌之间的讨论,进一步感知平均数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很大。(5)小组内合作完成。3.小组内讨论、交流后,明确:(1)平均数具有代表性,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多少。(单位:千克)374140534244403.查一查相关资料,说一说在体育比赛中的记分方法。(2)任何一个数有变化,平均数都有反应。平均数真的很灵敏。三、巩固拓展。(10分钟)1.完成教材88页1题。2.完成教材88页2题。3.完成教材88页3题。1.小组讨论、探讨问题的答案。2.小组内合作完成,进一步明确平均数受偏大或偏小数的影响很大。3.小组内讨论、交流,选代表陈述问题答案,并说明理由。4.说一说:随着汽车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令人头痛的交通堵塞问题。你认为衡量某条交通主干道的路况用一天过往的车辆数量的平均数合适吗?四、全课总结。(5分钟)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知?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教师批注板书设计平均数的再认识一般情况:常规求法。歌手大赛记分方法:通常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计算平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