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一、唐的建立与李世民登基李渊:617年,太原起兵,乱世反隋→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624年,扫平群雄,实现一统唐朝的建立时间:公元618都城:长安建立者:李渊(唐高祖)高祖窦皇后四子长子李建成太子589-626次子李世民秦王598-649三子李元霸早夭四子李元吉齐王603-626李世民:文武兼备,勤奋好学→机敏聪慧,出谋反隋→强悍勇猛,屡立奇功→玄武门之变,袭杀亲兄→逼父退位,治世随呈一统天下战功赫赫公元618年(隋大业十四年),李渊在长安称帝,改国号为唐,定年号为武德,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哥哥被立为太子,弟弟李元吉被封为齐王。李世民在唐朝建立之前的战功还不是十分显著,但在唐朝建立之后统一全国的军功则无人能与其匹敌,也正因为有了如此的赫赫战功,李世民才有了要帝位的强烈愿望,才导致哥哥建成的嫉妒与谋害,才有了兄弟相残的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征战图“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开创大唐帝业时所乘过的六匹骏马,它们都曾伴随李世民在削平群雄而纵横驰骋的战场上献出了自己的牲命。玄武门之变在双方的较量中,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略占优势,因此李世民决定发动政变。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玄武门之变《旧唐书》卷六四《李建成传》:“六月三日,〔李世民〕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宫,……高祖省之愕然,报曰:‘明日当勘问,汝宜早参。’四日,太宗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建成、元吉行至临湖殿,觉变,即回马,将东归宫府。太宗随而呼之,元吉马上张弓,再三不彀。太宗乃射之,建成应弦而毙,元吉中流矢而走,尉迟敬德杀之”。玄武门之变二、贞观之治一位智勇兼备的统帅,一位兼听纳谏的开明君主开创“贞观之治”官吏多自清金。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滑之伍,皆为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年稔,斗米三四钱……此皆古昔未有也。《贞观政要》卷一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吏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盛世太平。帝王的勤勉李世民亲身经历过隋末农民战争,有浓厚的危机意识,他的眼睛看到的不是一个幅员辽阔,兵强马壮的强盛帝国;而是一个危机四伏随时可能被又一次民变推翻的新生政权。他的眼睛紧紧地盯着那个刚刚瓦解的曾经强盛无比的隋帝国,不断地琢磨隋王朝灭亡的教训,不时提醒自己不要重蹈隋王朝的覆辙。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1).客观上:(隋亡教训)隋统治残暴速亡,迫使唐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于民。(2).主观上:(用人与纳谏)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选贤与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一,奢华浪费,劳民伤财。隋炀帝为了享受,大修宫殿,为到南方巡游,大征民工修造运河。二,生活腐化,荒淫无道。为满足自己的贪欲,让全国进献珍奇宝物和大量美女。三,战争太多,耗费国力。好大喜功的隋炀帝东征高丽,得不偿失,加上其他战争使得民不聊生,最终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隋朝的灭亡。在惨痛教训的对照下,唐太宗下决心进行彻底治理,加上下属大臣们的通力协作,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展开了它美丽辉煌的画卷。唐太宗便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原来太子一派的人,有才干的还委以重任,魏征便是一个著名的例子。房谋杜断:房玄龄杜如晦就是一个典型,他们不善于断案和处理杂务,但却善于谋划和决定国家大事,所以用为宰相,用其所长,避其所短。魏征是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的旧臣,两兄弟曾经是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政治对手。魏征曾不止一次地劝说李建成先发制人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对魏征的最大惩罚竟然是任命他当帝国宰相,还和他结成儿女亲家。魏征为唐帝国的强盛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李世民手下猛将有程咬金、李靖、秦叔宝等。十八学士有多谋善断的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长孙无忌秦叔宝李靖程咬金杜如晦唐太宗“贞观之治”内容领域措施影响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重视和发展同少数民族关系精简了机构,提高了效率法律重视法制,颁行《唐律》化重为轻,惩治贪赃枉法科举发展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