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列举唐太宗在军事上的主要业绩,归纳唐太宗在用兵上的特点。2.通过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原因和经过,探讨在封建社会的宫廷中,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情经常发生的原因。3.总结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理解它对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发展及民族的融合所起到的作用。4.了解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探讨用贤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通过归纳和概括唐太宗的用兵特点以及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2.讨论唐太宗个人在贞观之治中所起到的作用,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评价历史人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唐太宗的历史事件的学习,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2.通过唐太宗的民族政策的学习,体会唐太宗在对待各民族问题上的平等态度和开放的胸襟。【教学重点】唐太宗的主要作为与“贞观之治”的关系。【教学难点】1.了解在古代中国社会皇帝纳谏的积极作用。2.分析纳谏与现代社会民主制度的本质区别。【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假如面前摆放一架天平,左盘放上“江山”,右盘加上砝玛“老百姓”,而定盘的“皇帝”就是天平的游码。我们经常说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富强,其实就是让天平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天平中央的游码或右盘的砝码发生变动,都会使“江山”摇晃不已,甚至有可能使“江山”不保。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每一个朝代就像一架天平,唐朝就是一架相对平衡的天平。在唐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你最欣赏哪一位皇帝?(学生活动)唐太宗、唐玄宗等。(提出问题):今天,我们来聚焦唐太宗,了解唐太宗如何使天平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一、“天策上将”夺位登基1.(提出问题):唐太宗青少年时是怎样一个人?(学生活动)李渊次子,从小练习骑射,喜好文史。→文治武功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改国号为唐,定年号为武德,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哥哥被立为太子,弟弟李元吉被封为齐王。秦王李世民在统一过程中功勋卓著卓越的军事家:李世民指挥作战有他的一套谋略,后人给他总结了一些经验,从这些经验用心爱心专心1里可以看出他过人的军事才华,唐太宗是一个很突出的军事战略家和指挥家。2.(提出问题):唐太宗又是如何夺取政权的?(学生活动):通过玄武门之变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部下埋伏于玄武门,射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后又逼李渊退位,自己登基称帝。★李渊为何肯让位?二、贞观之治3.(提出问题):唐朝由初期的“乱”逐渐地走向了“治”,从而推出“贞观之治”的内涵,即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关系融洽,中外交往频繁,社会安定,国力增强,被史家誉为:“贞观之治”。并板书标题。提出问题:综合以上材料,请你谈谈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学生活动)思考,回答。唐太宗即位后,次年(627)改元贞观。他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时代最著名的“治世”。★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隋朝为什么会灭亡?①奢华浪费,劳民伤财。隋炀帝为了享受,大修宫殿,为到南方巡游,大征民工修造运河。②生活腐化,荒淫无道。为满足自己的贪欲,让全国进献珍奇宝物和大量美女。③战争太多,耗费国力。好大喜功的隋炀帝东征高丽,得不偿失,加上其他战争使得民不聊生。最终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隋朝的灭亡。在惨痛教训的对照下,唐太宗下决心进行彻底治理,加上下属大臣们的通力协作,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展开了它美丽辉煌的画卷。(1)政治方面完善制度:发展和完善了隋朝实行的三省六部制制定律法:修订颁行《唐律》发展科举:进一步发展隋代的科举制(2)经济方面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推行均田制,奖励垦荒;颁行租佣调法,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不夺农时;设置义仓,救灾备荒;增殖人口,奖励婚嫁,发展生产;兴修水利设施,疏浚河渠。(3)贞观盛世《贞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