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开发研究》一、课题概况(一)课题名称: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开发研究(二)课题来源:该课题为凉山州教科所承担的省级课题《四川省民族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参研课题二、课题提出该课题的提出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思考:一是,时代发展的要求。21世纪的人才,除了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国际有关专家预测:21世纪精神疾病更为严重地威胁人类。当代的高中生的心理正在发生着变迁,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21世纪人才的整体素质,决定着祖国的未来。然而,毋庸讳言,当代中学生是一个庞大的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社会群体。近年来,我国医学界和残联调查结果表明:全国精神病人的平均患病年龄是25岁,中学生所占比例为50%以上。只要打开各类报刊,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欠佳的案例比比皆是,有的反映在环境适应上;有的反映在学习心理上;有的反映在青春期心理上⋯⋯各式的心理障碍影响着当代中学生的成长。二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从国外心理教育的发展来看,社会的需要推动心理教育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20世纪末,世界各国都在调整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规则。以美国为例,在复杂的文化背景和多元的价值观下,社会问题不断增多,如虐待儿童、自杀、辍学等问题已不容忽视,美国学校心理咨询协会因此规划了《孩子是未来:2000年学校心理咨询》行动纲领,要求美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在21世纪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使学校心理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国学校心理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特别是在90年代,学校心理教育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1994年,中央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在全国学校范围内开展心理教育,国家教育部也于1999年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但还必须看到,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在实际操作中尚有不少领域有待开发,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处在非规范性的探索阶段,和发达国家相比,正规化、科学化程度较低,仍需作很大的努力。2002年8月国家教育部又进一步明确要求,下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三是,心理研究的走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近几年在我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地区和学校间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理论水平较低,理论指导实践不力,师资不足,专业人才发展较慢等。为了加快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尤其是叶一舵教授提出了“建构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各种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每一个地区乃至每一所学校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开发适合具体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就显得日益重要。三、主题概念1、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中央和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对学校开展的心理教育工作应统一规范称为“心理健康教育”。因而,本课题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对开展的“高中心理教育”工作统一规范称之为“心理健康教育”,简称“心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要保证实践性与实效性,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2、模式研究和校本模式研究“模式”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模式既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结晶,又是人们借以继续深化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媒体。模式研究法是现代科学研究的一种常用方法,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称之为模型研究,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称之为模式研究。其主要特点是:排除事物次要的、非本质的部分,抓住事物关键的、主要的特征进行研究,便于人们观察、模拟和分析,有利于分析问题、简化问题和更好的解决问题。运用模式方法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使原本复杂的活动得到简化,便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观察、模拟操作和理论分析。“校本”,三个层面的含义:为了学校,意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