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德育课教学中提高德育实效宝鸡理工中等职业学校孙文博职业中学德育课教学担任着培养学生思想素质、指导学生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任务,是落实德育教育的主阵地。要提高德育课的教育实效,德育课教学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结合学生实际与专业需求,精选教学内容,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最终实现有限的课时,无限的影响,让职中德育教学所要传达的知识和理念渗入骨髓、形成观念、指导行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很好的自立于社会,成为有用之才,实现个人的发展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一、以立志为起点、调整人生目标。职中学生由于在义务教育阶段,多数是考试的失败者,对学习心存忧惧,儿时的理想渐行渐远,人生目标实感迷茫,对怎样面对未来一时难于找到方向。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关于理想、职业理想教学,《素养》“从实际出发”的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立足目前的学习状况,现在的专业选择,确立和调整人生目标,由“志当存高远”到“不能成为山巅的青松,就做溪边最快乐的小草”,引导学生立志做一个脚踏实地劳动者。二、以职业为根本、巩固专业思想。职业中专以培养技能型劳动者为主,要努力让学生学专业、爱专业、精专业,但由于社会一时的偏见,使部分专业的学生难免会遇到来自社会、家庭、亲友等各方面的压力和不理解,比如有些人认为旅游(宾馆服务)专业就是侍候人,是低人一等的工作,在教学《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的职业分工、职业理想等内容时,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工作有没有贵贱之分”、“岗位有无高低之别”,让学生理解因分工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工作和岗位,各种工作和岗位都是社会所需求的,虽有劳动报酬的多少,工作内容的差异,但本质上都是社会劳动,都是以自己的脑力、体力为他人提供服务,只要是正当的营生,守法的做事,每一工作和岗位的都应当受到尊重,每一位劳动者都值得尊敬,从而克服职业偏见,端正专业思想,练好专业技能。三、以参与为契机、丰富人生阅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就业与创业指导》、《素养》课“哲学”部分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后的活动安排内容,要求学生结合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教学实践、教学实习,假期社会实践、寒暑假打工等形式参与到现实生活中去,大胆体验生活,增长对德育理论的理解,特别是增强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体悟,也会增长才干,丰富人生阅历。四、以发展为目的、知悉成才方法。职业中学学生正处于长知识、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在学习《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与创业指导》的“规划我的未来”的内容时,着重指导学生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意义、操作方法、具体步骤,并试着对目前的学习生涯进行规划,要求学生实施“目标管理”、“时间管理”、“行为管理”等,体验有目标有规划的学习与没有具体目标的学习有无差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为今后职业生涯做仔细打算五、以法律为武器、增强维权能力。依法治国,实现了治国方式的转变,法治社会到来,用法律解决矛盾纠纷成为日益重要的方法。《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以公民的基本权利、民事权利、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责任、行政复议、行政赔偿、经济合同、劳动合同、民事诉讼等为主要知识点,以案例教学为主要方法,以师生互动为主要形式,实现学生能较好地理解法学理论、分析法律案例、剖析纠纷成因、处理日常事务、合法维护权益,为在以后社会生活中避免不必要的纠纷维护合法权益打下坚实的基础。六、以辩证为基础、培养思维方法。学生迟早要走出校园,走上社会,德育教学应当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让学生面对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素养》的“哲学”部分,就为学生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理论掌握、材料分析、问题处理等形式,使学生较好的理解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事物运动源于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不必怕矛盾、要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发现问题之间的联系以求得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他人、社会,用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用主动的姿态迎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