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高效课堂组织教学的探讨与尝试美国心理学家斯奇卡列说:“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停留在“双基”层面,重理解,轻积累,重分析研究,轻语文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感悟体会。学生厌学,教师厌教,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发展,使原本应该最丰富多彩的语文学科成了最干瘪苍白的学科,使原本应该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成了最枯燥无味的课堂。语文教学该如何涵养学生的情趣和情操,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与灵性,发展学生的个性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一、课前活动丰富多彩让学生在绚丽的生活画卷中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为了让学生能充分自由的学习,我将课前活动分成幽默笑话、成语故事、我的新诗、新闻聚焦、名人事迹、课本剧场、即兴演讲和生活舞台八项内容,每周一项循环轮回的办法,学生每周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进行,每节语文课前二分钟由两位同学组织活动。力求人人有项目,周周有内容,节节有话题。大至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小至花草树木,凡夫俗子。达到了“功在课余,效在课堂”之效果。此项活动开展以来,语文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知识视野开阔了,课余生活丰富了,学习兴趣浓郁了,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语文成绩逐年上升。2、课堂组织灵活多样自主学习、互动学习、探究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三大主要途径。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乐学、会学、想学,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多元智能因素,极大程度地张扬学生的个性,享受成功的乐趣,使之得到充分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1)分组讨论,合作探究;(2)质疑接力,思维碰撞;(3)学生讲坛,角色尝试;(4)链接生活,换位思考;(5)变形阅读,多重感悟,主要包括:诗化阅读、编剧表演、情节改装、以画(乐)配文、现场采访、角色转化、填补空白、专题积累等形式。学生编排的《皇帝的新装》、《蜡烛》、《故乡》、《我的叔叔于勒》、《蜡烛》、《羚羊木雕》、《赫耳莫斯和雕像者》、《智子疑邻》等课堂小品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而又难忘的印象;《喂,出来》《月亮上的足迹》《登上地球之巅》三节课的记者招待会和现场采访,让学生身临其境;《桃花源记》、《小石谭记》、《苏州园林》、《三峡》、《济南的冬天》的现场导游,让师生仿佛置身大自然的怀抱,尽情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蚊子与狮子的模拟对话、我眼中的天上的街市、二女婿认出穷水手于勒或吃牡蛎的绅士是于勒的情节改装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安塞腰鼓》和《观潮》的实况转播、《吆喝》的拟声表演与广告改编这可谓妙趣横生;罗布泊、桃花源和小石潭前景开发,让人顿生后生可畏之感慨。此外,结合课文进行人生经验通感教学,让学生自我体验、换位思考,或组织专题讨论及辩论让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此同时让学生积累相关的诗词名句、对联、文章、事例、格言、谚语、歇后语、影片、歌词等扩大知识面。3、作文教学流动丰富。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几乎成了一滩死水,学生在老师八股式的作文教学中,思维缰化,写作程式化。作文语言套化、空话、假话比比皆是,疏忽了作文与做人、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作文创作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扭转这一不良局面,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六种形式,即:1、限时作文,捕捉灵感;2、分组评议,当场反馈;3、择优展示,激励学生;4、师生讲评,达成共识;5、游戏作文,妙趣横生;(让学生合作作文,一种是以组为单位,针对命题共同商议,确立立意、构思,之后分工创作;另一种是学生自由组合、两人一组已任命提或命意或命开头或结尾,另一位同学创作,最后两人交流看谁构思更巧妙、立意深刻、选材更新颖);6、拓宽空间,自主创作。在作文命题方面,要以话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为主,内容上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