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大堰河——我的保姆科目语文年级高一年级教学课时一课时执教者一、教材内容分析1、本诗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诗。追溯诗人和身世,可以为我们找到解读这首诗的钥匙。2、理解大堰河这个形象的当代意义。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让学生有收获,有启发。3、指导学生把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诗人感情变化的线索。这首诗刻画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把握大堰河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和蕴含的社会意义。从诗人感情变化线索来看,这首诗以诗人在铁窗中看到飘飘雪花触动诗情开始,追忆儿时被大堰河养育的往事和大堰河的艰苦劳作和悲苦命运,到最后的真挚怀念和热情赞美,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二、教学目标分析1、了解排比、反复、对比的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2、准确认读本诗重要词语,并掌握词语意义。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的大量排比句式和重叠反复的手法难点了解并学习诗歌所采用的抒情方法。四、学习者特征分析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先通过反复朗读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变化与节奏和旋律的关系。接着对本诗的修辞手法及重点段落进行详尽分析,最后引导学生解决练习。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演示教具幻灯片教学支持资源多媒体网络资源无七、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我国现代著名诗人。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因从事爱国运动被捕,在狱中开始诗歌创作。1935年出狱,次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大堰河》,受到文坛重视。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北风》《黎明的通知》《在浪尖上》《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做好笔记识记作者写作背景艾青出生时母亲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克母”,因此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家里抚养。5岁时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了解背景做必要的知人论世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的空气里长大”的。因此,他对他的养母大堰河(大叶荷)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大堰河对他的爱让他刻骨铭心。1932年,艾青因为参加进步活动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监狱。1933年1月的一天早晨,狱中的诗人,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不禁想起了用乳汁把自己养大的保姆,思念感激之情冲击着诗人的心,诗人第一次用“艾青”这个笔名写下了这类首呈现给中国劳苦大众的赞美诗。补充。更好理解作品。整体感知朗读全诗,把握诗人感情思路,给课文划分层次。经讨论明确:第一部分(1、2节):由雪触动诗情,写“我”和大堰河有着割不断的血肉亲情。诗从一开始就显示了它鲜明的叙事性质。而重叠反复地咏叹“大堰河,是我的保姆”,为全诗奠定了浓郁的抒情基调。第二部分(3---10节):追述大堰河勤劳善良、艰苦劳作和悲苦命运。第三部分(11---13节):直接抒发了对大堰河及广大劳动人民的敬爱之情。积极思考理解课文思路。理解作品写作思路。课文研读一、第一部分。1、指名朗读第1、2节。2、这两节诗共10行,却有三行重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明确:反复修辞;突出诗人难以忘怀大堰河的养育之恩,衬托出深深的怀念之情。3、前2节中,大堰河是个什么样的人?明确:连姓氏也没有,以她的村庄的名字作名字;大堰河又是一个童养媳,后来又是地主的儿子的保姆,在养活地主儿子的前提下养活自己,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村妇女形象。4、诗中称呼时而用“她”,时而用“你”,这怎么理解?明确:用“她”是客观的交代,用“你”是表达无限深情。二、第二部分1、第3节有几组镜头?这镜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明确:共四组,全是冷色调的;这些镜头描绘了一种荒凉、寂寞的惨淡景象:故居已人亡物非,破门关闭,一点点的园地已被典当,几根枯草在瓦缝中瑟瑟发抖,门前石椅上长满青苔……暗示大堰河生前的贫困,死后的寂寞,浸透着诗人的伤痛、怀念之情。2、从大堰河的经历来看,她在诗人小时,做乳母;在诗人五岁时,她便做了佣工。问:哪一节突出她的“乳母生涯”,哪一节突出她的“佣工生涯”?明确:第4节;第7节。3、齐读第4节。诗人饱含深情地回忆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