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学习目标:1、学习生字词,认识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佛香阁、金壁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玩赏”等词语。2、正确、流利和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4、初步感知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教学重点: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的美丽。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教学难点: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充分领略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教学过程及分析:信息技术是推进现代教育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远程教育是国家加快农村中小学信息化进程的一个重要举措。有效整合资源,应用于教与学中,能优化教学过程,显化教学效果,现就《颐和园》一课为例进行课堂设计说明:《颐和园》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记忆中教这课已是第二次了,第一次执教是在十年前刚踏上讲台那会儿。那时最好的教具就是挂图和投影了。我感到很棘手,北京这么美的《颐和园》却只能从枯燥的文字中泛泛而读,我废尽心思从别人那里借来几张颐和园的风景照(那是别人去过后留作纪念的),上课时,就用这几张巴掌大的照片在手中来回晃动,学生看得模模糊糊,却还那么津津有味。下课后,有同学向我讨张图片,因为是借来的所以不好送给孩子们,我当时好愧疚,更有一种心酸,说实在的,我自己也没去过颐和园……没想到就在几年后的今天,远程教育就像一股春风吹进了我们校园,就在这样的日子里,我来到新华路小学,担任四年级语文,新任班级的学生又要学习这课了,我满怀激情地、认认真真地利用了远程教育资源设计了我这一课的教学。一、课前准备,博采众长。在准备这一课时,我利用学校远程教育网参阅了里面的教学示例,研究了“媒体展示”、“习题精选”和“扩展资料”,并上Internet网站查阅相关资料,博采众长,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创造性地设计了这一课的教学计划。这了教学需要,我在教学时,适时地运用了《颐和园风光片》、“视频影像”,将其中昆明湖的风光进行剪辑,插入到我自己制作的课件PPT中,并且将“习题精选”里的题目巧妙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二、课中研读,巧用资源。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充分而合理地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的语文课堂,学生一定会兴致勃勃,非常愉快地学习,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巧用视频,开课激趣:师:同学们,预习课上,我们走马观花初游了颐和园,请大家回顾一下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生: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师: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游览颐和园的,那么这节课我就想带着同学们到颐和园来一次免费的旅行,大家高兴吗?生:高兴。师:(播放视频)让我们高兴地喊出颐和园的名字。(随着视频画面的呈现,教师以简洁的语言进行介绍,这一环节的设计及大地唤起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他们亲眼目睹了从来没见过的颐和园。精妙绝伦的长廊、水清如玉的昆明湖……孩子们已将自己置身于这如诗如画的境界里,这下面的学习作好了铺垫。)2、选用图片,感受其美:师:视频中的图画美,作者的语言文字也很美,以至于这篇课文我是读了一遍又一遍,爱不释手。让1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体会出这三处景点各自美的特点。生:我觉得长廊很美,美在它的长。(师相机出示长廊的图片。)师:是啊,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生:长廊横槛上的画很美。(师出示几幅画面让学生欣赏。)……师:长廊处处都是美,让我们看着这幅画再美美地回味一番吧!(图文结合,学生不仅从文中读出了长廊的特点,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尤其是几幅壁画的呈现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跃然纸上。有学生在这里称赞道:那画师的技艺真是高深莫测呀!)3、活用习题,概括特点:师:长廊的美还历历在目,万寿山又跃入眼帘,下面让我们自主学习描写万寿山的部分,完成以下要求。灯片出示图片及题目:自主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想想作者介绍了万寿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