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计划一、总论(一)规划目的“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加入wto后,过渡时期各项保护政策逐渐削弱、全面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时期。为加强对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在两个市场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基础,特编制该项专题规划。(二)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土地法》、《土地承包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扶持农民增收的若干政策措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法规。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3、《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的意见》、《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百个经济强镇工程”的意见》、《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意见》、《中共**市委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决定》。4、《**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5、《**县统计年鉴》、《**县农业区划报告》。(三)规划范围和期限规划范围。全县所辖24个街镇乡。规划时期。**——2010年,展望到2020年。二、发展基础与形势(一)发展基础一是农村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年,全县实现农业总第1页共19页产值21.2亿元、农业增加值13.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83元,分别比**年增长14.76%、18.11%、35.1%。粮食总产稳定,产量达到47.3万吨。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达20万人,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二是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三大示范区已具雏形,五大产业化项目初见成效,六大特色基地不断扩大,农产品优质率提高11个百分点,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提高5.1个百分点,非农产业人均收入比重提高8.7个百分点。三是农业产业化迈出坚实步伐。培育市级、县级龙头企业36家,发展中介组织256个,带动农户5万户。四是农业科技取得丰硕成果。引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48项,名特优新品种120余个,培训农民50余万人次,建立科技示范户5000余户、“两高一优”农户320户;推广农业机械1321台套,农机总动力38.77万千瓦。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42%提高到48.8%。五是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累计完成各类水利工程8520处,改造中低产田5.2万亩,实施生态工程1万亩,成片造林11.32万亩,四旁植树312万株,封山育林14.25万亩,新建维修农户沼气池8862口、7.1万立方米,改节材灶5万户,建立生态家园1000户。六是农村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顺利完成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土地流转有序推进。农村村社财务“双代管”、农村报刊“限额制”、义务教育收费“一费制”等制度全面推行。村务、政务公开,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进一步增强。全面取消农业税及附加,村主要干部务工打卡。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225个,入社农户2.3万户。七是农业对外开放成效明显。争取市级以上农业项目资金2.07亿元。引进外地企业来我县投资农业项目20余个,协议资金超过2亿元。八是扶贫救灾成效明显。累计直接投入扶贫开发的资金1150万元,实施基础设施和产业扶贫项目130个,消除岩洞窝棚户1480户,救助失学儿童1480人,减少贫困人口1.89万人。抗灾救灾工作力度加大,突发灾害应急反应机制不断完善,累计直接投入救灾方面的资金1300余万元,解决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困难5万人次。(二)发展形势1、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第2页共19页一是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三农”工作已列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国家已经并将继续出台一系列扶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二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步伐的决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工作和政策保障,为“十一五”期间的农业和农村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思想氛围和发展环境。三是“三农”工作经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