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寨——关于“坚守”精神的解读通过对这篇文章的细致阅读,不难发现“坚守”绝不仅仅局限于汉家寨于不毛之地中坚守着生存,更指的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对“信仰、精神、传统”的执着的守侯。更深地讲,作者从汉家寨的存在,从汉家寨人千年来的生存状态,进行民族文化的深层反思:那就是,坚守精神与汉家寨、与汉民族天衣无缝的契合,与民族精神的水乳交融。一、坚守的背景。(一)汉家寨所处的环境有什么特点,文章是如何体现这些特点的?从这个部分中找出各自最欣赏的写景句子,说说它们好在哪里。要畅所欲言,边读边品。明确:贫瘠、苍凉、空寂、恐怖1、抓住作者自身的感受来表现环境特点。“心被四野的宁寂——那充斥天宇六合的恐怖一样的死寂包裹着……”、“三百里空山绝谷,一路单骑,我回想着不觉一阵阵阴凉袭向周身”、“天涯何处都像是那个铁色戈壁,那么空旷宁寂,四顾无援”、“在那种过于雄大磅礴的自然之境中,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2、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来形象地说明环境特点。①“和北麓的蓝松嫩草判若两地——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天山南麓比作一块被烤伤的皮肤,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是红肿并伤痕累累,作者将这恶劣、酷热、干旱的环境特点具体形象地描绘了出来。②“山坳折皱之间,风蚀的痕迹像刀割一样清晰,狞恶的尖石棱一浪浪堆起,布满着正对太阳的一面山坡。”用刀割来比喻风霜的侵蚀,突出了风很大、很猛,风霜凛冽。③“马在这种碎石中谨慎的选择着落蹄之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马拟人化了,突出了天山南麓地面上的贫瘠和尖利,路难行走。④“亲眼看到从高山牧场向不毛之地一步步一分分地憔悴衰老,心中感受是奇异的。”一般来说只有人才会憔悴衰老,现在用它来修饰土地,突出了环境的恶劣、寸草不生。⑤“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将汉家寨比喻成“被人丢弃的棋子”,形象勾勒出其早已被世人遗忘,突出其人迹罕至、与世隔绝的特点。“生锈的弹丸”更是写出其地小,被弃置的时间久长。此外,作者用“孤零零”将其人格化,把它可怜孤苦之状尽现。3、通过列举特定环境下的特定景物来凸现环境特点。“除开一种维吾尔语叫uga的毒草是碧绿色以外,岩石是酥碎的红石,土壤是淡红色的焦土。”除了毒草就是红石、焦土,还有铁色戈壁等,都抓住特色景物来写环境。(二)这些内容与写汉家寨有何关系?作用:作者花如此重墨去刻画环境的恶劣,传达出苍凉广袤、寂寞悲凉的情绪,为下文写坚守精神做铺垫;1为汉家寨人在如斯环境下的坚守做衬托。(三)文中写道:“一旦你被它收容,有生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②段第3句)这句话中“收容”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旦”“被收容”过,“在有生残年再也无法离开它”?【提示】“收容”的本义是有关的组织、机构收留处在困难中的人并加以照顾。联系上下文来看,作者在这里写自己被永恒的“山野之静”所“收容”,意思是说自己被四野的宁静包裹着,完全融入到周围的宁静之中,这种一路单骑行进于三百里空山绝谷的感受给作者的震撼是刻骨铭心的,因此他在有生之年再也无法忘记。二、坚守的人1、哪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从语言、动作、神态分析人物形象老汉:无言摇摇头只微微摇了一下头,便不动了突然钻进泥屋——木讷、迟钝,饱经风霜。小女孩:不眨眼盯着我七八岁穿破红花棉袄一动不动一直凝视——天真、好奇、茫然作用:两个木讷而近乎静态的人物形象恰恰是对汉家寨天荒地老地存在的一种最佳诠释。汉家寨的寂寞、荒僻从人物的行动中一览无遗。2、看到作者来了,两个人为什么要痴痴地看?他们已经很久没有见过外来人了,没有几个人来,也没有出去过,说明这里人的生活是……与世隔绝的。3、文章两次提到了小女孩的“红棉袄”,为什么?第一处“这女孩穿一件破红花棉袄,污黑的棉絮露在肩上襟上”。侧重在破,直接表现的是一种贫穷,然而到了第二次提及就远不止这点,侧重的“红”,从写实的角度说,红色最鲜亮,从远处能看得见;从表意的角度说,也是一种象征,是顽强的生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