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应用信息技术使教学更有实效以前的教学设计,只关心对知识的设计,而忽略了情感态度的关注,只会照搬教材的设计过程,不会设计符合学生发展的教案,只会注重课堂活动,淡化了情感和能力的培养。在国培的学习中,专家们专业科学的理论理念作指导,优秀老师的课堂做引领,还有辅导老师的辅导和同行们的交流互动,让我学会课改下的教学设计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情,生成资源的开发和调控,能力的培养和生成。培养学生能力。课堂教学重视生活体验,把教学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创设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注重能力的培养,最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学生的教育记忆就会建立在理解基础上/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应用信息技术画像教学时可以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景,这是就可以借助直观的画是面,让学生好像在置身于真实的现实世界感知数学,应用数学,像这种教学课件,是教学最为常见的,也是最方便的,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图片的简单处理,制作常见的课件,用于课堂上的演示。教学中应用有效地使用信息资源,发挥其对学习数学的积极作用,减少其对数学的消极作用。只有发挥每一种媒体各自的优势,整合到数学教学中去,就是教学效益的最化。如:教学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12c㎡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各一个这一内容。如果用方格纸张画,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有的会把顶点不画在两线交点处,有的会在画错时不停地擦拭而出现卷面破、脏现象,有的还会数错格子等。我制作了一个课件,让学生直接上机操作,当你用鼠标工具画出一条线时,会自动弹出直线的长度,让学生自我判断正误,并有帮助功能帮学生解决问题,往往学生在画三角形时容易出现底和高画成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一样,而在这一课件中会及时得到帮助和解决,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这时计算机课件就是学生的老师,真正实现了人机交互,双向传递信息,改变了学生接受信息时处于一种被控制的消极地位,使学生在教学中有更强的参与度,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信息技术提供生动活泼、容量大、反应快的即时反馈信息。传统教学中,教学效果往往要通过批改学生作业或测验才能了解到,教师与学生反馈的信息都相对滞后,计算机可以实现对学生课堂练习的即时反馈,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急于了解自己学习效果的愿望,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在做下一步教学决策时更主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当堂反馈,及时补救”,不让错误转入下一堂课,解决了传统教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利用计算机的测试功能,可当堂对本课的全部知识进行全班达标检测,并能按顺序调出检测题,选择答案,便于纠正错误及时补救,不让错误在头脑里“过夜”,老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安排和适时拟定对差生的补救措施。利用多媒体手段在课堂内实现形成性检测,及时获得学生学习掌握程度的信息,当堂巩固,当堂矫正,更有效地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累积性知识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