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时事政治教学的有效策略》小课题结题报告岐山县第初级中学八年级思品课例组苗曦李鸿科唐引娣一、问题的提出(一)问题现象——从案例说起时事政治,一是指近期(一般是一年之内)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二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时事政治教学是指通过国内外重大事件与党和国家重大路线方针政策的教学,使学生透视社会热点,把握时代特征,正确认识形势的一种教学。但目前初中时事政治教学现实状况令人堪忧。案例:有媒体调查,在学生中进行时事政治教学日渐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主办的《时事》杂志编辑部组织人员在学校调研,选取了当前宣传强度高的重大时事和人物,对参加座谈的初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请学生概括地说出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核心内容(可以用“关键词”或一句话概括),结果只有少数学生给出了准确答案。在某市思想政治课考试中,竟有半数学生不知道国务院总理是谁。这不能不令人深思,初中生应不应该知道党和国家的这些重要大事和典型人物?在新闻媒介如此发达、信息传播渠道如此之多、传递速度如此之快的今天,这些初中生的思想却如此封闭,这是为什么?案例说明了现在的初中生不重视学习时事政治,不了解国内外大事,这势必不利于正确地理解党的大政方针;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不利于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提高中考考试成绩。这势必影响到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观察、思考、认识身边社会实际的热情;影响到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影响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如何提高初中时事政治教学的实效成为广大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采用什么策略提高初中时事政治教学水平是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二)问题思考当前初中时事政治教学的效果不太理想的原因是:1、教师原因——教学理念落后,既没有一套有效的时事政治教学机制又不善于用所学知识分析当今时事热点,造成时事政治学习观念淡化,方法落后,效果很差。现阶段初中时事政治教学,普遍是采取考前由老师划出的一些重要时事范围,接着让学生记忆,然后参加考试,其题目基本上是单项选择。这种形式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教学,因而考试完没多久,学生们就将时事忘得一干二净。这种平时不学习、考前搞突击、死记硬背、“临时抱佛脚”的被动式教与学根本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时事的积极性,也往往达不到教学效果,甚至有时给学生造成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以为时事学习只是记条条、背条条和考条条,把时事学习当成一种负担、一种包袱而不是一种乐趣。这样日久天长学生对这些原本有兴趣的东西也会产生厌恶感,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一些教师忽视以时事新闻生动事例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忽视时事和教材有密切的联系,使用新鲜材料捉襟见肘,论证问题缺乏事实,尤其是忽视了以学生作为主体的时事学习活动的开展。总之,教师对于时事政治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到位。从认识方面看,主要是从政治角度和战略高度认识对学生进行时事政治教学的重要性不到位,对于在学生中进行时事政治教学的特点和规律认识不到位,对时事政治教学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2、学生原因——学习被动,既在心理上对时事政治恐惧。一方面,学生在校接触时事政治教学的时间非常有限,由于学校设施落后,学生没有机会通过上网浏览网页、读报刊杂志、看电视新闻、听广播信息获得现在发生的国内外大事。另一方面,农村初中学生没有学习时事政治的氛围。由于大部分学生的家长外出打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根本无暇关心国事和天下大事,有时间闲聊也只是关于生活中的琐碎小事。现在电视十分普及,学生放假回家可以通过看电视来了解时事,但是实事并非如此,现在农村初中生大都对连续剧情有独钟。3、学科因素——时事政治内容零散,时效性又极强,并且搜集难、整理难,系统化、完善化更难,在平时的教学中,很难引起本学科教师的重视。时事政治教学的“三无现状”(无教材、无教参、无课程标准),时事政治教学存在不少弊端,主要表现为教学的“封闭性”,即课堂教学结构的单一性,教师单纯的“灌”,学生被动的“听”;教学方法的单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