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陆蠡山间的绿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沙漠里的生命悬崖边的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石缝中的小草常春藤常春藤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巴金生命真纯,节奏美好。陆蠡的成功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李健吾关于作者散文家陆蠡作者简介(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散文家和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年到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散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在1942年被捕,不久由巡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月数月,惨遭杀害,年仅34岁。主要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译著《罗亭》《鲁宾逊漂流记》等。值得骄傲的朋友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巴金急不暇()择移徙()揠()苗助长淅沥()涸辙()猗()郁陆蠡()xiáxǐyàxīlìhézhéyīlǐ注:蠡lí:瓢或者贝壳。以蠡测海。蠡lǐ:用于人名、地名。范蠡、蠡县(在河北)词语汇集⑴了截:直截。⑵涸辙:干涸的车辙。⑶急不暇择:因着急而没时间选择。⑷婆娑:①盘旋舞动的样子②枝叶扶疏的样子③眼泪下滴的样子。⑸猗郁:茂盛的样子.解题:本文题目“囚绿记”作何解释,“绿”又是指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作者为什么“囚绿”?“囚绿记”是指记述“囚绿”的过程。绿指常春藤“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让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囚绿”是因为喜爱。题目为“囚绿记”,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怀绿(14)囚绿(8-12)放绿(13)寻绿(1-4)赏绿(5-7)1、快速找出常春藤不同的称呼,品味作者情感变化。绿影绿色绿友绿囚绿囚绿影——“瞥见”,来不及细看却一见钟情,可以看出作者的心中早已有对绿的喜爱和喜爱和向往;绿色——作者对绿色有了自己的理性思考:绿色是生命,是希望,是快乐,是慰安。绿友——作者在孤独中将常春藤视为朋友,知己。绿囚——因爱而囚。情感:欢喜2、依据刚才对整篇文章思路的把握,你可以发现作者对待“绿”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过程?请大家再次浏览文本,尽量使用文中的词语来说明。喜悦满足(寻绿);留恋欢喜(赏绿);喜悦、可怜、恼怒(囚绿);祝福(放绿);怀念(怀绿)。常春藤的特点:柔弱但却蓬勃、向阳、固执希望、生命自由、光明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象征蓬勃向阳固执托物言志蓬勃、向阳、固执生命、希望,追求光明、自由,坚贞不屈的抗战精神象征绿以小见大以小见大绿藤被囚后尖端总是朝绿藤被囚后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给你怎样的着窗外的方向,给你怎样的启示?启示?被囚后,绿藤的尖端总指向窗外,显示出它不屈不挠的反抗意识,折射出它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展现了他不可侵犯的生命尊严。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你爱国吗?”“爱国。”“赞成南京政府么?”“不赞成?”“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绝对不能征服!”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最后折磨而死。•背景:•1、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2、卢沟桥事件发生了。•3、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囚绿记》的写作年代,作者正在“孤岛”上海,抗战正酣,他怀念北平的常春藤,怀念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实际上不尽之意自在言外。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就是歌颂忠贞不渝的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正是“绿”深层的象征意义。“真诚祝福”,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的蹂躏,重获光明自由。由爱而囚,由囚而放、而怀念,一波三折,其间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令人动容,令人叹惋!如何评价陆蠡对绿如何评价陆蠡对绿藤因爱而囚的这种举动?藤因爱而囚的这种举动?陆蠡爱绿,说明他热爱生活,追求光明和理陆蠡爱绿,说明他热爱生活,追求光明和理想,值得称道;但是,因爱而占有,反而是被爱想,值得称道;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