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内容《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沙漠里奇怪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2.推敲文章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3.学会用科学的态度来看待和解决问题重点难点1.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2.学会用科学的态度来看待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具设计意图导入(1分钟)你想了解光怪陆离的沙漠奇观吗?你想探索他们的缘由吗?今天,今天,我想请大家随着我国地理学家竺可桢一起来次沙漠之旅,来学习一篇说明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图片展示:沙漠的风沙地貌。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然后说说对沙漠的感受。预习检查(5分钟)我们知道沙漠中的长途跋涉很累人,在进入沙漠之前,我们先来个热身运动吧!1.了解作者: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著有《物候学》《竺可桢文集》等。2.检查字词活动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用圈点勾画法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小组合作讨论)1.古代到过沙漠的人对沙漠有什么感受?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可怕、恐惧)2.课文描述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这些奇怪现象形成原因是什么?(“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沙漠中地面被太阳晒得酷热了……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响……又叫做海市蜃楼。”多媒体图片导入,激发学生探索沙漠奥秘的兴趣激发同学们对科学的兴趣。把握本文语言的特点-2-(解说:由于空气传热性能差,在无风时,沙漠上空的垂直气温差异非常显著,如果是下面空气温度高,上面低,当太阳光从密度高的空气层进入密度低的空气层时,光的速度发生了改变,经过光的折射,空中的乔木或者蔚蓝的天空就倒映在地上形成“魔鬼的海”;而海市蜃楼是上面气温高,下面低,经过光的折射,便将远处的绿洲呈现在人们眼前了。“鸣沙”:表面沙子是细沙而干燥,含有大部分石英,被太阳晒热后,移动摩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3.作者解释了一些沙漠里奇怪现象的成因,你认为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所以我们要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4.请生说说课前收集的有关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鸣沙的补充资料,加深对其进一步了解。活动二:再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4分钟)再次浏览全文,思考作者按怎样的写作思路安排全文?按哪种说明顺序去写?(先描述后解释,由现象到本质,这是一种逻辑顺序)活动三:抓住特点,把握说明方法(5分钟)本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以第5自然段为例,你能找出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诠释等)活动四:品味语言,体会生动准确(10分钟)1.说明文从语言上来分有两种: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你觉得本文是哪一种?(生动的说明文)为什么呢?小组合作讨论,师可提示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如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等角度。讨论后师明确: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具有一定的文艺色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态度来看待和解决问题的习惯-3-彩。从表达方式看,有说明,有记叙,有描写,有议论;从修辞手法看,有比喻,有设问,有引用等,多姿多彩,值得读者品味。2.同时本文也能充分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准确性可结合课后探究·练习来讨论。活动五:拓展延伸,深入了解沙漠(5分钟)1.深入沙漠探寻的结果,让我们豁然开朗,原来是这么回事。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奇怪现象呢?你能不能尝试用科学道理对这些奇怪现象作一说明。2.你认为应该如何改造沙漠?小结:所以,我们要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运用科学。总结全文: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沙漠带给人类的并不总是美好,有时它会露出狰狞的脸孔;生活也不总是平平常常,有时也会出现让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但是只要我们牢记“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这句话,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它们,寻求科学的解释,我们定能够战胜自然!课后训练:作业本(预设时间:10分钟)教学反思